2018年3季度以来,为了推动宽信用政策目标的实现,监管层不遗余力推动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今年以来,以永续债为典型代表,国股大行在资本补充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而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成为了眼下的关切点。
站在目前这个时点,全方位剖析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有助于更好地找对解决问题的答案。本文详细梳理了目前各类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补充的现实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详细分类并提出具体的策略。
目前的现状:
1)资本充足状况:全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状况尚可;国股行相对充裕;城农商存在缺口,但个体极度分化;结构方面,核心一级相对不足;其他一级普及面不够;
2)资本内生:利润增速跟不上风险资产增速,内源生成有缺口;
3)资本外部补充:现有工具更有利于已经上市的国股大行,头部城农商行;
存在的问题:
1)资本结构不合理:核心资本还是缺少;
2)中小行资本来源单一,债务型工具发行比较困难;
未来的展望及策略:
1)国股大行及头部城农商:资本不嫌多,利用有利的市况继续补充;
2)优质中小行:充分利用试点和创新工具,进一步夯实资本根基;
3)其他中小行:先增资扩股,再从政策鼓励及传统工具入手;
4)问题机构:推动局部或全部并购,过程中密切跟踪防止出现溢出效应;
来源 | 兴业研究
作者 | 郭益忻, 乔永远
2018年3季度以来,为了推动宽信用政策目标的实现,监管层不遗余力推动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今年以来,以永续债为典型代表国股大行在资本补充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而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成为了眼下的关切点。
站在目前这个时点,全方位剖析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有助于更好地找对解决问题的答案。本文详细梳理了目前各类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补充的现实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详细分类并提出具体的策略。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现状
全行业情况-整体充裕,分布不均,结构短缺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3季度末,全行业核心一级、一级、全口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85%,11.84%和14.54%,较2018年年末变动分别为-18BP,26BP,34BP。
拉长时间段来看,全口径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且最新读数均为历史新高。核心一级的变动规律则有不同,整体上在小范围内波动,波动区间为【10.5%,11%】。
比全貌更重要的是结构。具体到各类型银行,国股无论是资本现状还是未来展望都相对更好,城农商则出现了局部恶化态势。
国有大行:最新资本充足率为16.18%,达到历史新高,也是国有大行第一次站上16%的高点。大行虽然维持了每年30%的高分红率,但通过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多个渠道有力地进行了补充,资本充足率得以保持在高水平。大行普遍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需要满足巴塞尔协议中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的更高的资本充足要求。
股份制:最新资本充足率13.4%,同样也是历史新高,在资本方面已经甩开城农商行,转而向国有大行靠拢,凸显出头部的优势。股份制分红率因行而异,高低有别。2季度以来,多家股份制也抓住有利时点,通过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渠道加强了资本实力。
城商行:最新资本充足率12.51%,相较2018年12.7-12.8%的历史高位已经下滑了25-30BP。城商行资本水平是各个组别当中最低的。存量角度,城商行2季度以来不良率高企,资本存在被侵蚀的威胁;增量角度,城商行在银行风险事件之后同业负债收缩最为严重,未来有些结构大概率缩表。而如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降同业,增信贷”这种缩表的方式,其实对资本资源的耗用是进一步加剧的。
农商行:最新资本充足率13.05%,相较于2016年13.5%的高位还有45BP的距离。应该说,农商行受风险事件影响并不大,存量视角来看,不良率仍然处于高位,未来仍有可能受到区域风险暴露带来的牵制。
2019年资本补充状况的分析
知晓了目前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之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增量资本的来源。一般而言,银行的资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块是内生积累(剔除分红);一块是外部补充。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内生积累够不够,外部补充有哪些渠道,存在什么障碍。
首先来看内生积累的情况。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3季末全行业利润告别两位数增长,滑落到9%。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增速仍然较高,分比为12%和11%,农商行仅有5%,城商行利润同比增长则罕见地出现了负数,表明城商行整体已经无法通过内生提供资本。
前3季度内生积累的情况
展望来看,收入承压,不良暴露,银行通过内源补充资本的规模是有限的。
收入方面,我们聚焦占比最高的利息收入。
规模维度,最新的数字来看,无论是国股大行还是城农商行,目前资产增速都处于【7.5%,9%】的个位数区间。中央强调货币与社融增速与名义GDP相匹配。相应地,商业银行资产增速也应大致与货币增速(名义GDP)相匹配。平稳的增长应该是未来的主基调。规模扩张受限,也意味着在LPR报价改革之后,采取以量补价的策略已经没有太多余地。
息差维度,全行业整体水平在2.2%左右,国股和城商行息差水平略低,在【2.1%,2.15%】之间。农商行明显更高,在【2.7%,2.75%】之间。考虑到来年货币进一步宽松机会有限,LPR单边调整的影响将在后几个季度逐步显现出来,未来的息差降易升难。
资产质量方面,国股的不良率控制的较好,处于【1.3%,1.7%】的较低水平,拨备也相对厚实,两者均好于行业平均。城商行最新不良率2.48%,且今年以来上行速度加快;农商行最新不良率4%,历史包袱正在逐步减轻。城农商行拨备在【130%,150%】的达标下限。未来消化存量不良的空间有限。
我们认为整体来看,银行资本内生积累能力趋弱,为应对未来业务发展和行业变局,仍然需要持续的进行资本补充。
今年以来各类型资本补充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今年以来各层次资本补充的状况。
核心一级资本补充:
先来看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从外部补充渠道来看,主要有3个:IPO、增资扩股(定增)、发行可转债。
首先看IPO,今年以来,前期在排队序列中的城农商有5家成功上市,累计融资金额185亿,其中农商行120亿,城商行65亿。
其次看定增,今年年初,股份行300亿定增落地。由于监管对定增要求趋严,流程相对繁琐,近年来定增已不是上市银行补充核心资本的主要渠道。
再来看可转债,今年以来各类型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债1360亿,其中390亿完成转股。相对其他品种,可转债能够兼顾发行人和投资者的诉求,是匹配度较好的一个品种。对于投资人而言,优质上市银行的可转债条款相对优厚,一旦完成转股能够有较好的获利,在整体缺资产的环境下属于稀缺的品种;而对于上市银行而言,自身存在着强烈的补充资本动机,有很强的意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转股。
对于核心资本工具,目前发行人都是资质相对较优的上市银行,且以IPO、可转债居多。这些工具的特点是尾部风险小,信用风险低,投资预期回报较好,这也是投资者对IPO、银行转债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但必须要注意到,资本工具作为投资品种既然有放大收益的一面,也天然有放大损失的一面。中小行增资扩股、非上市的可转债就要面临这个问题。当银行经营出现困难,核心资本作为吸收损失的第一道防线,持有该类资本工具的投资者必定受伤最为严重。这是投资者需要牢记的。
其他一级资本补充
其他一级资本补充,主要有两个渠道,分别是优先股和永续债。
先来看优先股,优先股2014年首单问世,目前仍然主要面对上市银行。今年以来发行了2350亿,其中国有大行1700亿,股份行650亿,城农商行没有发行。从发行价格来看,不断走低,最新价格国有大行4.35%,股份行4.8%。
今年3季度,监管对非上市银行优先股的发行做了规则上的修订。但考虑到资本补充的迫切和优先股发行流程的繁琐,非上市优先股可能未来作为一个补充渠道。
再来看永续债,银行永续债今年1月发行首单。截至10月末已经发行了4550亿,发行主体同样也全部是国股行:其中国有大行2800亿,股份行1750亿,城农商行没有发行。从发行价格来看,同样也是不断走低,最新价格国有大行4.2%,股份行4.5%。
央行在2019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未来还有4700亿永续债等待发行。算上已经发行的4550亿,未来永续债体量可能破万亿。随着部分城商行已经拿到监管批文(有的已经完成了首单发行),永续债或将成为中小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
投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而言,投资国股大行的优先股、永续债,大体可以看作是投资了一笔高等级的信用债。虽然回报不算高,但触发减记条款概率较低,信用风险较小,本金、分红保障能力较强。
然而中小银行情形并不相同。8月出险的优先股案例告诉我们,优先股(永续债)是可以带来真实的损失。
而且需要充分注意的是,优先股无论是本金减记还是取消分红都是客观条件触发。即各层次资本充足率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或者是某一特定比例就会自动触发,没有弹性和灵活商议的空间。而且取消分红是吸收损失的应有之义,也并不构成违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投资中小银行永续债需要有较高的风险溢价对投资者进行保护。
上周优质城商行首单发行价格5.4%,要高出国有大行120BP,表明投资者相对谨慎的态度。未来,不出意料的话,6%甚至更高的永续债可能出现。是否能找到一个发行方、投资者都可以接受的价格是中小行永续发行的关键。
大行的永续作为高等级信用债,能够投资的群体多,投资机构需要承受的仅仅是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中小行需要担忧的是可能同时损失本金和分红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规模小,合意投资者也相对少。对于信用风险,多高的补偿才够?保险公司投不了,而如果资管机构也望而却步,其他的机构在哪里?借鉴海外经验,充分揭示风险后,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私行客户或许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群体。
而在目前整体缺少好资产的环境下,这么贵的资金银行拿进来,是否能合理运用?该如何合理运用?这又是发行方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级资本补充
二级资本的外部补充渠道主要是二级资本债。二级资本债是传统品种,发行范围广,是广大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组成渠道。
截至10月末,二级资本债累计发行5225亿,然而向头部集中仍然较为显著:5225亿当中,债项评级AAA 4500亿,占比86%,债项评级AA+及以下累计725亿,占比合计14%。
从发行价格来看,今年以来整体下行,银行风险事件对该品种影响反而并不大。这很大程度上和涉事主体自身的二级债没有减记有关。
二级资本债而言,品种相对比较成熟,收益尚可,风险相对永续债而言偏低。前面提到,涉事主体自身的二级债之所以没有减记,正是因为它的减记由监管当局来裁量,相较永续而言有一定的灵活空间。
有很多投资者比较关心,近期有银行二级资本债没有赎回。首先,我们在2018年初发布的二级资本债专题报告就提出过,有银行做过类似的操作。因此这并非第一例,未来也还会再出现。
进入赎回期而选择不赎回,从银行的角度,主要可能是发行人判断目前赎回再新发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使后5年打折计入资本也在所不惜。这当然是一个次优解。从投资者而言,直接面临的是现金流安排被打乱,以及可能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则未必)。此外,投资者会形成一种预期,也就是未来中小行的二级资本债它的期限存在不确定性:既然弄不清楚投资者的是一笔5年的债还是10年的债,保守做法就是按照10年的收益要求来对待,这对于中小行发行二级债的成本是会有推升作用的。
梳理了今年以来的资本补充状况,我们不难发现:
从资本状况全貌而言,国股大行明显占优、城农商存在困难。核心一级资本对所有机构而言都稀缺,城农商通过固定收益型工具(主要是永续债和优先股)补充资本目前还有一定障碍。
从外部补充而言,国股大行和头部城农商仍然有着巨大的优势:渠道多、规模大、价格低。而非上市中小银行则有着明显的障碍:渠道少、规模小、价格高。
策略建议
不难看出,不同类型乃至同类型不同主体的资本状况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具体的分类和更有针对性的策略,我们把机构分成两大类和四小类:国股大行及头部城农商分为一大类、中小银行分为一大类。中小银行内部细分为优质中小行、其他中小行、问题机构。
国股大行及头部城农商:目前资本状况较好,但仍应利用有利的市况继续补充;可以对比自身的短板,重点是发行可转债、永续债等对核心一级、一级资本进行重点加强;
优质中小行:目前资本状况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状况较好,且受到监管层鼓励与重视,可以充分利用试点和创新工具,包括永续债以及后续可能推出的非上市银行优先股、可转债,进一步夯实资本根基;
其他中小行:从原理上来讲,应当先增资扩股(已IPO排队的应尽快与监管层沟通完成上市),再从传统工具或政策鼓励的新工具入手;大部分中小行应该可以归入这一类。应当注意一点,目前中小银行缺的并不是新工具,而是信心。
问题机构:这一类机构需要采用托管、注资、局部或全部并购等方式进行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市场产生溢出效应。
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与资本管理高级研修班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监管政策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资本和资金约束日益严格,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的平衡难度日益增加。资本作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通用语言、作为连接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核心工具,正在银行转型进程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资本管理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决定了一家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高低。
2018年下半年来,为进一步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监管部门加快了永续债等新型资本工具的推进力度,永续债正在成为银行开展资本补充的优先选择品种。为全面提高银行开展外部补充和内部资本管理的能力,有效推动银行整个资产负债表优化和发展模式转型,我们将于12月21日-22日在北京拟举办“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与资本管理高级研修班”,内容全面覆盖银行资本补充和管理所有环节,包括永续债发行政策、流程、资本管理架构、资本规划与计划、资本配置、资本绩效评价、国际先进银行管理经验分享等(详见以下课纲),真正提升资本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高度和在内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模块1:永续债模块
1.1 资本规划与资本补充总体规划
1.2 内外部资本补充渠道
1.3 各类资本工具的特征与优劣势
1.4 国内各类银行的资本结构分析
1.5 永续债与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的比较与选择
1.6 永续债的内部准备流程
1.7 永续债的外部报批流程
1.8 永续债的发行与投资者主体
1.9 永续债的定价与会计税收政策
1.10 永续债的存续期管理
模块2:资本监管政策模块
2.1 国际资本监管框架的演进与内在逻辑
2.2 巴塞尔协议三终版内容的变革与影响
2.3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监管政策
模块3:资本管理框架模块
3.1 几类资本的概念与关系
3.3 资本管理量化指标分析框架
3.3 全球银行业资本管理情况比较
3.4 中国银行业资本管理情况比较
3.5 资本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3.6 资本管理的组织架构
模块4: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模块
4.1 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框架和意义
4.2 国际发达地区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框架
4.3 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体系
4.4 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结果的方法论体系
模块5:资本规划与计划模块
5.1 资本规划的作用和框架
5.2 资本充足率的目标管理
5.3 资本项目的规划和计划管理
5.4 风险加权资产的规划和计划管理
模块6:资本配置模块
6.1 MPA体系和资本充足率
6.2 资本配置的维度和体系
6.3 资本配置的方法论
6.4 资本传导机制的构建完善
6.5 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关系
模块7:资本绩效评价模块
7.1 资本绩效评价的工具
7.2 资本绩效评价的作用与地位
7.3 资本绩效评价的维度和方法
参会学员
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资本管理处、资负部、计财部、金融市场部相关领导及从业人员;金融集团、财务公司等金融公司相关部门领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