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科技 > 互联网 >

爱立信能否再次自救成功?

条评论

爱立信能否再次自救成功?

在今年8月底,一封内部邮件首次披露,爱立信南京研发中心将被剥离给叠拓。内部信称,此举为“爱立信优化全球研发以提高效率”。除了南京研发中心外,爱立信在中国还有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研发中心,覆盖完整的无线基站系统研发。

一位受影响的员工在社交平台上补充了这次转岗的赔款细节,爱立信给出的补偿条件是,如果不想转岗去叠拓,选择离职的员工将收到N+1的赔偿;愿意留下的员工,根据工作年限将获得3到6个月不等的签字费补偿。

作为一家成立了145年的通信企业,爱立信曾历经和见证了全球通信市场太多的商业重要时刻和节点变迁,而且其在中国市场也有百年历史。在5G规模部署的大热周期下,这家百年老店遇到了新的课题。

就在10月19日,爱立信总裁兼CEO鲍毅康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爱立信在三季度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暴跌74%,计划从四季度开始重组在华业务。

“我准备去叠拓。”爱立信南京研发中心的唐梓告诉AI财经社。唐梓认为这次转岗到外包公司在外资企业中是很常见的,考虑到自己的年纪和实际情况最终只能选择落定,但亦有不少同仁认为公司就是在“变相裁员”。

外包编外人的彷徨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向AI财经社解释称,外包,一直是企业节约人力成本的有效方式。具体到操作层面,员工原本签约为A公司,然后调岗去B公司,在B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然后B公司再裁员和发放少许补助,A公司便可节约赔偿金。

这似乎与爱立信此次计划如出一辙,但这位专家评价这次的顶层设计“更为周全”。正如一位爱立信员工直言,如此操作可使爱立信当前3G/4G业务得以延续,叠拓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支一流的研发团队,为后续业务做好准备。两家公司此过程中节省大量原本应该支付的裁员、招聘等成本,无论是不是“变相裁员”,都稳赚不赔。

但不少老员工则为此叫苦不迭,唐梓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如果卖身给叠拓,月工资不变看起来是平移,但五险一金变少,加之原本的月工资就少于同行,且没有提及年终奖和其他福利待遇,平移等同于降薪。

AI财经社了解到,与正式工不同,外包员工没有花名,没有正式员工牌,无法进入业务核心群,五险一金都是按最低标准缴纳,作为编外人,更要备尝冷眼。而在互联网大厂屡屡出现负面新闻之时,被推到大众面前的“背锅侠”似乎永远是外包员工。

更为重要的是,叠拓被爱立信HR宣扬得极其诱人和富有前瞻性,但直到现在,所有计划都活跃在PPT中。公开资料显示,叠拓总部位于芬兰,为电子OEM与半导体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是爱立信的长期供应商之一,其他业务量甚少。

如果放弃卖身,所拿到的补偿则杯水车薪,令不少员工看不到出路。一位通信行业猎头告诉AI财经社,在邮件发布当晚,市面上便出现了不少拥有爱立信研发经验的简历。也是在那一晚,上海诺基亚贝尔放出相关职位,但坑位只有20个。

从外资正式工走向外包工,心理、经济、出路上的多重落差令“唐梓们”彷徨,历经一番清洗动作,前路漫漫,一地鸡毛。

在业绩发布会上,鲍毅康并未粉饰太平,针对“爱立信南京研发中心集体解散”一事,他直接回应,南京研发中心主要是做2G/3G/4G的研发工作,裁撤主要是为了优化研发结构,将研发力量集中在5G上。

但业界关注的焦点依然在爱立信那份不怎么亮眼的财报上,毕竟在2020年,中国市场还是爱立信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但今年二季度已经下滑至该公司第四大收入来源,爱立信5G设备业务持续低迷引发侧目。

细看这份财报,尽管三季度爱立信在美洲和欧洲销售额均有10%左右的增长,但依然掩盖不了中国区暴跌带来的影响。“由于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持续下滑,从第四季度开始,我们必须调整在中国的销售和交付团队规模。短期来说,我们需要尽可能将成本结构调整到合适的规模。”鲍毅康如此说道。

这也从侧面印证着,中国依旧是全球5G经济的“黄金地带”。通信企业ViaviSolutionsInc今年6月发布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拥有5G覆盖城市最多的前三个国家是中国(376个)、美国(284个)和菲律宾(95个)。

一位接近爱立信的内部人士告诉AI财经社,如果仅考虑单台设备的毛利率,欧洲市场订单的含金量较大,这也是爱立信能够保持利润上涨的缘由。但中国广袤的市场规模,则是欧洲市场无法比拟的。他以4G基站举例称,德国的运营数量仅在万级水平,而这一数字在中国则涨了50倍,5G基站数量更不在同一数量级。

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使用场景复杂,对电信设备要求极高,而华为和中兴无论在支撑、运维、产品力,抑或是响应速度上均得到了运营商的认可。反观爱立信本土化拓展则遇到瓶颈,内部人员经常反映的流程重、响应慢、技术缺乏灵活性始终无法得到缓解。电信分析师马继华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接指出,爱立信技术和设备的竞争力下降就是主因。

显然,自负且充满傲气的爱立信团队拒绝承认这一点,这从鲍毅康的发言中也可管中窥豹,他将业绩下滑的逻辑指向行业普遍性的芯片缺货潮和其他因素,并表示这让产业链各方供应无法及时应对。

而在今年8月,中国电信执行董事兼执行副总裁刘桂清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芯片供货的紧张对部分设备供应产生一定影响,是上半年(5G基站)建设进度滞后的一个原因。不过他重申,从全年看,不会影响整体的工程建设任务和5G建设目标。

也正是基于中国5G的重要性,尽管业绩下滑、裁员新闻频出,但爱立信并不会放弃中国市场。来自爱立信射频供应商的员工刘强向AI财经社分析称,爱立信官方对于中国区的供应链已经提前预期和准备,一些未落的订单,出货地改为越南和墨西哥。

原因显而易见,不是简单的财务收入,而是由于中国市场的意义,没有中国客户挑战性的磨练,从一定程度上设备水平会直线下滑,爱立信在欧美阵营不再有优势,在其身后方还有诺基亚、三星甚至思科虎视眈眈。

换言之,爱立信需要中国市场的调教。

激进5G投资后的自救

虽然爱立信面临挑战,但正如华为人在知乎上的评价,爱立信是个可敬的竞争对手。

一方面,多年全球化的运维实战让这家通信老店极具经验,虽然在分布式基站、无线设备共享等新技术上存在明显短板,但在诸如敏捷开发和管理等环节上,爱立信始终踏着自己的节奏,不被他人的战略所左右,更不会被无谓内耗拖垮。

而在硬币的另一面,百年的积淀和沉浮令其具备足够的韧性。走过2000年全球经济萎靡带来的通信业急刹车,挺过华为和中兴全面兴起的4G时代,爱立信在今天依然能伫立在5G设备商头部阵营,除了关键的供应链稳定、新技术投入和知名企业文化外,一次次自救戏码功不可没。

在全球诸多电信企业均受到严重冲击的千禧危机时刻,爱立信面对亏损率,先选择降低运营成本,出售非核心业务,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其倡导的“瘦身理念”,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从中国联通等企业的混改战略上看到缩影。

不过,这次爱立信能否再次自救成功?

2013年,爱立信在中国通信市场营业额首次被反超,其后,爱立信网络多位干将,如思文凯、卫斯翰和鲍毅康,同时决定在5G上进行高额激进的投入。

一位就职于设备商的人士向AI财经社透露,我们看到头部玩家在5G初期都砸下了重金,不少企业的研发和维护部门都曾经为了巨额工作量加班、招人,加之有大量新入网且不成熟的第一代设备需要维护和优化,往往初期的团队是庞大的。无奈的是,高投入在当前的全球市场并未换取超额的回报,这与5G产业节奏息息相关。从目前的应用进程来看,初期大力鼓吹VR、5G医疗、无人驾驶等杀手级落地艰难,行业企业纷纷进入企业数字化领域试水,但业务进展不如初期预想得快。

随着建设放缓,裁员就在所难免。而爱立信在5G上的激进是肉眼可见的,这当然有利于全球化的业务拓展,但步子迈大牵扯出的新问题却无法及时疏解。毫无疑问,爱立信这艘百年巨轮还要继续航行,但等待它的,是再一次成功自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