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对很多女人来说,是一个不愿意提及的沉重话题。
因为它的另一端,往往与皱纹、职场、婚恋、生育等严肃的词汇相连着。
但在另一部分女人身上,岁月的流逝,却成了她们的加分项,“年龄”这个词,是她们最可有可无的标签。
佘诗曼,就是其中一个。
在有人因饰演少女被群嘲装嫩,有人感叹自己中年已至无戏可拍的时候,她却在43岁那年翻红了。
人们发现,时间在佘诗曼的身上缓缓流过,她的眼角眉梢上也被刻出一道道细纹。
可这一切非但没有减损她的气韵,反而让她整个人更为饱满生动,既有历经风雨后的温婉大气,又有不服输的坚韧心态。
当年那个被誉为TVB黄金时代最后一位花旦的她,归来仍是个不会让任何人失望的优秀演员。
很多人都说她运气好,入行26年,从不会因为无戏可拍而苦恼,甚至在一些剧里不是主角,片酬也是所有演员中最高的。
但这些,都是佘诗曼自己为自己搏来的。
《士兵突击》的一句台词放在她身上,特别合适:
“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
佘诗曼的突然翻红,热播剧《延禧攻略》功不可没。
那时她43岁,距离拍摄《金枝欲孽》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而当她再一次穿着宫廷服装,轻轻一挑弯眉时,观众还是会不禁感叹一声:“佘诗曼果然是宫斗剧出来的扛把子,能当上皇后果然不是吹的!”
在这部电视剧里,佘诗曼有两段戏特别让人惊艳。
一段是她彻底黑化,决定复仇,在雨中边走边笑。
另一段是与皇帝对峙,当堂断发,绝望又疯魔,撑起了故事最后的高潮。
记得在《延禧攻略》刚开播的时候,大家还把它视为低配版的《如懿传》。
一看演员是一众捞不着好资源的中年演员,加上导演是于正,直接送上了“扑街预定”的四字群嘲。
没曾想,这不被人瞧不上的“低配剧”却骤然爆红,也让那些被观众淡忘的中年戏骨,再次释放出自己的光彩。
佘诗曼在《延禧攻略》里正是如此。
更夸张的是,她是在来回奔波于两个剧组时,拍完这部戏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轧戏”。
要知道,“轧戏”在这几年来可不是什么好词,说一个演员“轧戏”,基本就是在说“不敬业”。
可“佘诗曼轧戏”,在网友眼里却不那么一样了:
“娴妃演成这样居然还是轧戏?那我更要夸她演技好了!”
“她能轧戏还能保持水平,有什么好嘲的,能者多劳不是吗?”
“有这个业务能力,我不觉得轧戏有什么问题。
没错,对于佘诗曼来说,“轧戏”从来都不代表敷衍,她也交出了一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卷——
仅用15天,没有妆容变化,只通过眼睛、眉毛、嘴唇的微妙转变,就演活了那个从佛系到黑化的娴妃。
这位TVB黄金时代最后的当家花旦,在步入中年后,靠一个不被看好的古装剧、一个不讨喜的配角,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人们惊叹她的天分与运气,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从佘诗曼歪打误撞闯入娱乐圈开始,“拼命”二字,一直都是她的人生底色。
佘诗曼不止一次说过,演员就像烟花,短暂而迷人,想要延续色彩,要靠自己也要靠命运。
在22岁前,她的人生,与娱乐圈沾不上一点儿边。
读女校、0表演欲、在瑞士学酒店管理,直到22岁在母亲的建议下,参加香港小姐比赛获得季军后,才踏入了娱乐圈的大门。
一入行,佘诗曼就出演了金庸武侠剧《雪山飞狐》里的苗若兰。
第一部戏就演主角,佘诗曼当时是有点“骄傲”的:“如果这都不算命运的安排,真的不知道什么才算。”
可因为初出茅庐又演技生涩,她差点被挑剔的香港观众怼死:台词功力差、“鸡崽声”(有气无力)、反应迟钝、演技差……
毫不夸张地说,她几乎享受到了一个花瓶,可以得到的一切冷嘲热讽。
但在压力下来的时候,佘诗曼对自己是狠的,这让她的故事,多了一些天道酬勤的色彩。
被全香港diss了以后,她请教前辈,天天宅在家里大声读报纸,读到邻居都觉得她烦。
出道的头三年,她一共拍了七部电视剧,演技肉眼可见地进步,也慢慢找到了职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