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小雪节气到来,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很多人认为,秋冬要进补多吃有益,武汉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治医师王珍提醒,饮食宜清淡忌燥热。
冬季气温较低,不少人会喜欢吃火锅,但是室内穿得严实,内热散不出去容易上火,所以肉食不宜大量,荤素搭配的比例最好是1:5,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
同时,由于天气变得干燥,不少人会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的症状,选择清淡的饮食有助于应对干燥。
小雪节气宜吃以下几种食物
1、热粥。小雪过后,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以下食物: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等;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山药、栗子、核桃、黑芝麻、黑豆等。
2、黑色食物补肾防感冒。预防感冒是贯穿冬季养生的主题,而多吃黑色食物不仅能迅速补充热量、防感冒,还能滋补肝肾、清泻内火、保养肌肤。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的作用;黑豆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除能满足人体对脂肪的需要外,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此外还有黑米、黑枣、黑木耳等,都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3、想健康,多喝汤。冬季进补要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以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汤补可谓是“食补之首”。鸡汤特别是老母鸡汤有很好的补虚功效,它能缓解感冒症状及改善人体的免疫机能,冬季养生多喝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专家提醒,一些本身存在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合并糖尿病和肾脏病的慢性病病人不适合多喝汤。
头、腹、手足做好保暖
冬季由于气温昼夜温差较大,人体亦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此时该如何做好保暖防寒?
1、头部防寒。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阳气最足。现代医学认为头部距心脏较近,氧气及血液供给较为充分,故健康者“凉头暖足”无大碍,还可增强人体抗寒能力,提高免疫力。但老年人、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的耐寒能力较差,要做好头部防寒。
2、腹部保暖。腹背前胸后背之间有肺、心脏、脾胃等重要脏器,万一受寒,心脏病、咳嗽哮喘、胃痛腹泻就会让你“难过一冬”。女性朋友的腹部经常受寒,还可能引起诸如月经失调、痛经、甚至不孕等妇科疾病。中医认为足太阳膀胱经“夹脊抵腰中,入循善,络肾”、督脉“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腰为肾之府”,所以保持腰背部温暖,不仅可减少寒邪伤害,更能防感冒、固肾强腰、防旧病复发或加重。
3、手足保暖。手足离心脏较远,末梢循环较差,脂肪少保温性也差,故易受寒。中医认为人体数条重要经脉会聚或起始于足部,“寒从脚起”,会影响全身,抗病能力降低,所以足部保暖很重要。建议大家每晚睡前半小时热水泡脚,水温40℃左右,泡20分钟左右,促进血液循环而暖脚强身。提醒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不要泡过长时间,以免引起出汗、心慌等不适症状。脚部有伤口也不适合泡脚,以免引起感染。患糖尿病之人泡脚水温不宜过高。
调整心态,加强运动赶走抑郁
1、调整心态。情绪容易抑郁的人,小雪节气更应注重情志养生,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愉快的心情。此时可以经常找朋友聊聊天,与他人多交谈;天气晴好时,可到室外晒晒太阳,见见阳光;建议适当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如练练瑜伽、跳跳舞、听听音乐,以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情绪
2、加强运动。小雪时节,气温总体上还不算太低,因此最好坚持耐寒锻炼。早晨上班时可提前一两站下车,然后走路到单位,下班时也一样,以增加身体运动量。一般认为,每天以行走5-10公里为宜。中午休息时,可适当爬爬楼梯,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增强人体对病菌的抵抗能力。
但户外锻炼并不是越早越好,小雪节气前后,这段时间,天气常阴冷晦暗。从中医角度来讲,此时身体内循环正处于阴盛阳衰的阶段。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到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多穿衣服来御寒,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最要保护的就是心脏。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这段时间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而不是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