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健康 >

未来新冠会以何种模式流行?

条评论

未来新冠会以何种模式流行?

前两天,苏子到福建去参加了一场100多人的活动,当天晚上,就有一位嘉宾发烧了,新冠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她赶紧自测,三份抗原都显示阳性。此时,距离她首次感染新冠,刚好半年。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称,“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

60多岁的康健完美地在过去三年避过了肆虐的新冠病毒,但5月8日检测出新冠阳性,这是他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前两日,他出现重感冒症状,发热、嗓子痛,血氧比平常低。

就在三天前,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尽管《国际卫生条例(2005)》新冠大流行突发事件委员会承认病毒潜在的变异仍然构成不确定性,但他们还是建议,“现在是过渡到长期管理新冠疫情的时候了”。

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了。

疫情防控还没有“剧终”,未来会以何种方式流行,我们要如何应对?

为何疫情是一波又一波的来?

确认新冠阳性后,康健果断中止出差,回家休息,服用小分子抗病毒药。他有基础疾病,此前一直小心翼翼,哪怕多数公共场合都已不作要求,他还是坚持戴口罩。但工作不能停,省内省外出了两趟差,就“阳”了。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在5月8日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2023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

“五一”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出现小幅反弹,是因为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

从之前几个代表性国家新冠流行数据分析是,3个月-6个月一轮的小流行,每一轮强度持平或下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原副教授、赛得康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张洪涛对《财经·大健康》分析,从新冠流行数据监测相对完善的国家看,总体感染数据就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比如南非,每5个月-6个月出现一波流行高峰,持续到2022年。

虽然这个流行周期在各国有所不同,比如,日本是防护相对更好的国家,到2022年1月左右,整个国家只有20%-30%的感染。即使如此,新冠流行还是呈现出几个月一次的感染小高峰。

和每年冬季流行的流感不同的是,新冠的流行季节性没有那么明显。“这是因为温度对新冠病毒的影响也没有那么明显,不像流感病毒,它在冬天更易存活、传播。”张洪涛说。

2022年底到2023年这一波新冠疫情给全球造成不小的伤害。WHO数据显示,在2022年12月5日至2023年1月1日期间,全球报告了超过1450万例病例和超过4.6万例新的死亡病例,与前一个28天相比,分别增加了25%和21%。

中国也被这一波集中暴发席卷,由此,人群获得了5个月-6个月的免疫保护。张洪涛认为,在这个周期过后,一些保护力较弱的人可能再次感染,但又一次出现80%-90%的人群大规模感染,可能性很小。毕竟,人们的免疫力已在上次被感染后加强了。

至于新冠病毒未来是否会在中国出现每5个月-6个月一次的流行。张洪涛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病毒是否会不停变异导致免疫逃逸,如果是,那此前已有免疫的人还是会感染;二是,是否会出现感染的同步性?如果大家的防护强度不再那么高,新冠会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病毒,那它的流行周期波形可能就会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