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冬季气候寒冷,主封藏,对能量的消耗和需求较多。此时进补,营养物质比较易于吸收蕴蓄。因此,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在我国的好多地区也都有冬令进补的习惯。当然,谈到进补,可能经常会有人说,我体质虚弱,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易患感冒等,但是服用滋补药后还特别容易上火,出现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殊不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虚不受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针对此类人,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调理进补呢?
虚实夹杂,宜消补兼施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调,水湿停聚,饮食积滞,盘踞中焦,造成中焦淤堵,日久化热。表现为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头身困重,排便粘滞不爽,肛门有灼热感,小便发黄,齿痕舌,舌苔厚腻发黄等。
1)体弱之人不受补
因为体虚之人身体各种机能常常偏弱,胃肠的代谢能力也比较差,服用补益药稍多即不耐受。加之人们所用的滋补品,大多性质滋腻,偏于温热,不易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出现胸闷、胃堵、头晕、心悸、上火等现象。
针对此类人群,我们在进补时一定要注意和缓,不宜猛补、大补。所选品种和用量也要以温和、易消化、作用缓慢为主等。
2)体弱之人多是先天之本肾虚,后天之本脾虚,尤其是后天之本更为突出
先天不足之人,后天可以补充;如后天之本脾胃虚弱,那么后天补充先天的机会就会大打折扣。况且,如果脾胃虚弱,进食、进补之后,就比较容易出现中焦堵塞现象。中焦枢纽不通,上下左右气机均会受阻,虚不受补就很容易发生了。因此,脾胃虚弱之人,无论食补,还是药补,都是要和缓进行的。
有些病人就诊时,前面的医生开的滋腻碍胃的药,导致脾胃虚弱,脾胃闭塞,运化不开,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一些健脾药,芳香化湿行气,使养阴而不碍胃。如山楂、陈皮、苍术、厚朴等等。
3)痰湿阻滞之人不受补
脾为生痰之源,痰湿之人体内痰浊较重,阻碍气机,耗伤阳气,也很容易出现虚的情况。这时候如果不先清理痰浊郁滞,单纯地应用滋补品,就会加重体内的积滞,不会起到太好的作用,反而会越补越不舒服。常看到有的患者用了很大量的人参、黄芪,却感觉更加乏力。再看看舌象,只见舌苔厚腻,这样继续补下去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使原有病变加重等。
针对此类人,我们一定要先清除体内痰浊,而后再谈滋补。简而言之,就是用健脾消食药的同时,配合化湿祛痰浊的产品。
阴虚之人不受补
阴虚的人,由于体内阴精缺少,相对来说阳气就显得偏多。中医认为,阳属热。加之人们通常所说的补,又多是指温补的方法,所用的药也常常是温性的药。所以,针对阴虚阳盛之人,如果稍微用点补药或温补的药,就比较容易上火。
此时,我们最好是在滋阴的同时,能够添加一定的助阳、温阳药,再适当的进行清热。因为滋阴药增加了物质;温阳药是为了促进物质的运化吸收,加强能量代谢;清热药是为了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避免积滞化热而上火。
肝郁之人不受补
1)心肝火旺
肝郁之人虚不受补的情况较为多见。肝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志不舒、情绪不畅。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就会出现肝郁气滞,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等。同时由于心主神志,情绪也常与心有关,故心火与肝火常常互相影响,以致出现心肝火旺等表现。
这些人由于体内蕴藏着郁火,所以稍用滋补品就会使得郁火燃烧,而出现上火、郁热加重等虚不受补的情况。此时,我们需要先清泻体内郁热之后再行补。也就是再服用滋补药之前,需要先服用一些疏肝清热、泻火解毒、利尿通便的药物,为药物的吸收代谢扫清障碍,这样才能补有所得,发挥滋补药的效果。
2)肝脾不和
在中医五行归属中,肝属木,脾属土,肝木乘脾,肝脾不和,表现为急躁易怒,易发脾气等症状。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对气机的升发,也影响到脾胃的运化。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叫“肝不升,脾不降”。人体脏腑功能都有一个功能趋向,肝是以升发调达为畅的。肝气不升,就会表现为抑郁、闷闷不乐、善太息等症状。脾胃是以顺降为顺的,这里特别指胃肠道的功能,不能顺降就出现呕吐、呃逆等症状。此时,我们应该先疏肝和胃,疏通气机,再服用滋补药。
瘀血内阻不受补
瘀血阻滞之人也容易虚不受补。瘀血日久,血中郁热日深,如果进补,有人就会有出血的情况。如果出血在小血管,如牙齿、皮肤尚无大碍,但若发生在肾血管、脑血管等大血管,出现尿血、脑出血等问题就严重了。尤其是老年人,若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血管功能本身比较薄弱,也最容易出现类似问题。
这些人平时的用药,应注意疏通血管、改善血管机能,包括中药或西药。如果需要用中药补剂,一定要同时加用疏通气血的药物,方可达到好的效果。此外,妇女气血瘀滞、瘀血内阻时,常会出现为面色暗黄、颜面色斑、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下血、舌苔有瘀斑等症状。此时,我们在服用滋补药之前,应该先疏通血管,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及中成药。这样才能是加强滋补药的效果,避免因滋补所致淤堵加重的情况。
总之,无论是春节期间,还是在平日里,我们在进补之前,一定要先清楚自己的消化功能及大小便情况,看看自己是否容易上火?舌头是否较红?舌苔是否比较厚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