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入冬后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
但是今年,长沙却是一片冬日暖阳,最高温度超过了10几度,“大雪”不冷,这样的天气,老百姓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谭超教授介绍:在门诊过程中,有些患者是吃了火锅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的,有些是脸上冒痘,大便不通的。
还有一对老两口说因为吃了儿子从东北寄来的老山参炖鸡,结果没吃两天,爷爷满嘴起泡、咽喉肿痛,老奶奶还晕倒了,到诊室测量发现血压高了很多。
很多人不理解,不是说“冬令来进补,来年可打虎”吗?怎么吃个火锅,吃点补药就出了这么多的状况?冬天我们到底应该吃些什么呢?该怎么进补呢?
由于冬天“阳气潜伏,阴气盛极”, 冬天寒气内应肾,所以冬季饮食应敛阳护阴,以固收藏之本,尤重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内藏“真阴”、“真阳”。
冬季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
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冬天肾的功能会偏旺。
根据五味归五脏的理论,咸味入肾,如果吃得过咸会使肾气更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侮所不胜”,肾气太旺可能损害心、脾两脏,使心、脾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在冬天里,要少吃咸味食品,以防肾气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而有益心脏,常用食物如: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茶等。
我们再说“饮食宜温”。
尽管今年的大雪节气不太冷,毕竟是冬天,昼夜温差还是比较大,早晚时间人们会因寒冷而感到不适,首先自己就会想要吃喝“温热”的食物和饮料。
因为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食物过寒,可能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提倡早上喝热粥。
喝什么粥好呢?
谭超教授建议:结合冬季宜补肾的特点推荐枸杞菟丝子粥,取枸杞子、菟丝子各30g,加粳米适量煮粥温服。
《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久服坚筋骨,耐寒暑”, 使人轻身,不老不饥;菟丝子则能“补不足,益气力”,二者皆是药中之上品,且性味平和,皆能补肾,相得益彰。
冬令宜进补,但进补不当可能补出问题,因此中医学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欲补先清,要想进补见效,您就要先把身体里的垃圾清理干净。
我们都知道民谚里有句话叫做“冬吃萝卜夏吃姜”, 冬天的白萝卜有“赛人参”的美誉,中医认为它味甘性寒,可下气,消食,利尿,润肺祛痰,解毒生津。
我们可以选用新鲜的白萝卜,洗净削皮,切丁,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加生姜或者大枣一同榨汁饮用,连服上几天萝卜汁,可以清洁肠胃,就能将体内淤积的毒素、浊气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这时再进补就能使补品更好地吸收了。
但是素体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朋友则不太适合服用白萝卜汁,反而要注意保暖,适当运动。
另外,冬天急躁易怒容易上火的朋友,不妨试试以虚掌拍打“三窝”,即腋窝(极泉穴)、肘窝、膝盖窝(委中穴),这些“窝”都是体内毒素容易堆积的地方,每次连续拍打5-10分钟,每周1-2次有助于机体排毒。
谭超教授表示:清除了体内的“垃圾”,我们才能放心的滋补身体。
《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冬季补肾顺应了自然界和人体阳气下降潜藏的趋势,补肾的物质可以顺利的藏到肾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滋补效果。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把握住冬季进补的特点,重点补肾,食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桑葚子、阿胶等温性补肾食物。
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本草纲目》中记载:枸杞子“甘平而润,性滋而补”功能 “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桑葚子则能补肝益肾,生津止渴,且能促进消化、助排便、降“三高”,特别适合冬季服用,榨汁、煲汤、煮粥都很适宜。
冬季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饮食宜温;欲补先清,重在补肾。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