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反映了心脏对全身血管的供血情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昼夜和季节节律性变化,一般冬天比夏天高,白天比晚上高,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但是,对于血压忽高忽低,也就是所谓的血压波动,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血压变化的程度。
如果频繁发生血压波动或者波动幅度过大,或是波动不符合正常的生理,这都在说明心脏功能有所下降,可能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正确处理血压波动显得尤为重要。
哪些因素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
1.治疗方案无效
长时间服用降压药不见效,可能是因为没有选对药物,或采用了不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案,或采用有明显不良反应的降压药,导致无法增加剂量提高疗效和依从性。
因此,当血压长时间不达标时,应及时复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选用适合自身的降压药物。
2.降压药服用不当
服药不规律,或没有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次数服药,或服用短效降压药时,或服用时间间隔不合理,或不按照血压的波动规律安排服药的时间等也会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比如:
有些病人不在乎自己的病,虽然医生开了药,却没有吃;
有些病人经常忘记服用,对服药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血压刚刚得到控制,就停药了;
有些患者每天服用了降压药物不规律,想起来就吃,想不起来就不吃,有时早上吃,有时晚上吃;
甚至有些高血压患者在发现自己出现头晕等症状或测血压后发现高了才服用降压药;
...... 等等诸如此类。
因此,要想获得满意的降压效果应避免同时服用其他干扰降压作用的药物,并长期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服用正规药物治疗,服用药物要定时定量。
3.生活习惯未改
高血压发病诱因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果不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比如继续吸烟、饮酒、体重或食盐摄入未得到有效控制、睡眠不足、生活没有规律、过度劳累等,尤其是饮食钠摄入过多会抵消降压药作用。
在这些情况下,单纯服用降压药是很难控制血压的,也不会产生理想的降压效果。所以在控制高血压时,要调整改善生活习惯,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控制好体重
减少钠盐的摄入补充钾盐
减少脂肪的摄入
戒烟限酒
增加运动
减轻精神压力
4.危险因素未远离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应该兼顾对糖代谢、脂代谢、尿酸代谢等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如调整血脂代谢、改善糖代谢异常、改善高尿酸血症等。
5.其它药物干扰
同时服用干扰降压作用的药物是血压难以控制的一个较隐蔽的原因,比如口服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有升压作用,与降压药一起服用,可拮抗降压药的作用。
6.心理疾病影响
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剧烈波动、起伏不定时也会导致血压升高,从而营销降压药的效果。
我们的血管就像个橡皮筋,长期反复拉伸,橡皮筋更容易断裂。
同样的道理,血压上下波动,忽高忽低的压力就会冲击血管内壁,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同时引起内皮功能紊乱,使全身血管损伤处脂质沉积,斑块逐步形成,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血管弹性降低,心脏心肌细胞受损,心肌变厚,最终就会心力衰竭;在脑部,血管受损易发生中风;在肾脏,由于肾脏血管硬化导致肾功能不全,最终发生肾衰竭。
在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变异的程度独立并显著地与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有关,如心血管病事件清晨的高发生率就与血压清晨急骤升高密切相关。
这也是为什么血压忽高忽低最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群身上,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血管会逐渐老化,变脆、变硬,所以中老年人血压更易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
如何控制血压忽高忽低?
高血压患者为了及时的掌握血压的情况和用药疗效,应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人的血压在一天之中是有变化的,最佳测量时间为上午6点到10点、下午4点到8点,因为这两个时间段峰值较高,所以白天选取这两个时间段比较合理。只有正确掌握测血压的时间才能有利于病情的掌握。
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如果发现已并发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时候,更要注意定期监测血压,以防发生意外。
另外,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血压忽高忽低的出现,我们在饮食上应该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也不能吃太饱,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血压偏高或偏低都不利身体健康,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不仅要遵医嘱服用药物,还应在关注血压数值的同时,关注血压的波动情况,一般而言,日常血压波动幅度应该在20一30mmHg,若超出该范围,应及时就医诊断明确病因,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