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一件事儿。这就是,关于“条索状筋包”的应对之法。
其实,我们很多中老年和老年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腰背疼痛之处,你去仔细按,揉,会发现有一个小筋包, 呈条索状。就这个地方,按下去就疼。它就像是病根儿一样,深深扎在那里。
这个时候怎么办?
对此,我多年前收藏了一张医案。我觉得,它很有代表意义,咱们一起来看吧。
话说有一个女性患者,年68岁。
她这个人啊,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后背疼了,最初犯病啊,就是因为背部着凉,经过热疗以后有所缓解。从那以后,就开始时轻时重,腰背疼痛不时发生。晚上的时候,症状重。白天活动活动,还好一些。
最近这一次,是两周前擦地的时候,忽然后背就开始疼上了,经过活动和休息以后不见减轻,于是赶紧上医院看看。
刻诊,见患者腰部疼痛,腰背无法扭转,腰2椎旁左侧有明显的压痛点,整个腰部肌肉僵紧。而且一摸上去,可以体会到明显的条索状的筋束。患者表示,这样的筋包,似乎以前早就有了。
看舌脉,发现是淡白舌,弦紧脉。
医师想了一下,开了一个配伍。方见——
独活6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肉桂2克,甘草5克。一共是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结果,5剂服用之后,症状大大改善。只不过,受凉后依然会疼。这时候,医师加入干姜10克,白术12克。
等到第三诊的时候,腰背疼痛大大减轻,晨起后和受凉后都不那么疼了,只不过腰膝酸软乏力。原方加枸杞、川断、鸡血藤。
到最后,患者的症状几乎全部消失。再去摸后背,发现背部的筋包已经几乎触摸不到了。
这个案例的来源,是我国甘肃杏林名家郭师。郭师生于1933年,在中医筋骨治疗方面有重要影响。这张医案是他老人家治疗背部筋膜炎的代表性医案,很有学习价值。
其实啊,这个患者的问题,用现在的视角来看,就是筋膜炎。筋膜炎患者,有可能会在痛处及附近触摸到条索状的筋包。这个很常见。这个时候怎么办?中医讲,辨证施治。上文这个女患者,其实属于肝肾亏虚、寒湿内侵了。
首先,这个人68岁。她的年龄决定了,肝肾之气不足,正气亏虚。在这个时候,外感寒湿之邪是很常见的事儿。患者舌苔淡白,脉象弦紧,是外感寒湿引发痛症的表现。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就得补肝肾,增强正气,同时散寒祛风除湿。
郭师的配伍,其实是独活寄生汤加减。其中,桑寄生重用18克,配上牛膝、杜仲、党参、茯苓、熟地、肉桂,这毫无疑问,是温补脾肾,提升正气。在这个基础上,用独活、防风、川芎、秦艽、细辛祛风散寒,用白芍柔筋止痛,用当归活血化瘀。这就是基本意图。
二诊三诊的时候,针对患者寒湿颇重和肝肾不足的问题,又增加了干姜白术这类散寒除湿之品,以及枸杞、川断、鸡血藤这样的滋补肝肾精血之品。这说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把这个东西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们来借鉴、参考。
其实,后背某处按下去有条索状的筋条、筋包,这个挺常见。一般来说,只要症状不是特别严重,没必要管它。有一种说法,是把筋包给揉开,就可以缓解、治疗疼痛,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个人所见,还没有谁,通过按摩手法,真正把这个筋包给按没了、揉开了。但是,如果腰背疼痛剧烈,伴随肌肉紧张,僵硬,或者无力、痉挛,你就得考虑是不是有筋膜炎。筋膜炎患者里头,有不少可以触摸到条索状的筋束,我们老百姓就俗称有个小筋包。这个时候,你不能不管。
怎么管?我个人觉得,用补肝肾、散风寒、除风湿的办法比较好。用中医看,所谓的筋包,无非就是一个结,它就是气血凝滞不通的一个表现。气血为何在此处聚结?无外乎是受了外邪,加上自身肝肾不足。所以说,用上述的思路,是有道理的。
当然,也不能说这路子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切,都得辨证施治。证属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人,才适合这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