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逐年增加,比如,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就高达4%。而且,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中,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超过5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慢病患者精神心理障碍发生风险大】
这是因为慢性病不仅会导致身体方面的疾患,同时由于患者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一样,也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事实上,抑郁症是慢性病的并发症之一,而疾病引起的抑郁症也常常会令病情恶化。研究证实,在肿瘤、脑梗、心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病患者中,抑郁、焦虑问题突出。国外也有研究显示,慢性疾病患者中有30~40%有不同程度的厌世绝望感,而正常人中仅有4%;尤其是在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比例更高,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我伤害或者自我毁灭的念头。
【慢病治疗不可忽视心理治疗】
在慢病治疗和管理中,大多数医护人员以及慢病管理者往往都注重药物方面的治疗,却忽略了慢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专家介绍,早期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少身体上疾病的发生,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我国对抑郁症的报道增多,但是抑郁症的就诊率、治疗率仍然比较低,除了患者本人的意愿外,医护人员也应增加对抑郁症的识别和诊断,对于慢病患者中有心理问题的要早发现早治疗,甚至在疾病开始的时候同时介入心理治疗,降低患者因慢性疾病导致的心理问题。
【慢病管理:心理行为干预是重要手段】
作为医护人员以及慢病管理者,在患者的慢病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尽可能地为患者全面系统地讲解患者的病情,以及病情的各个阶段,让患者清楚自己的情况;然后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多读书,多与其他人交谈,扩展更多的兴趣爱好等;最后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鼓励患者接受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