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等因素影响。已经从过去的以粮食和蔬菜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为主的“三高饮食”。再加上吸烟、运动减少、超重和肥胖,高血脂发病率也持续增加,直接加剧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由于早期的高血脂并不会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多数人都是体检或者因其它疾病化验时发现有血脂的异常,又不想过早的就开始药物治疗,那该怎么进行饮食控制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先简单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高脂血症
●血脂这其实是西医的一种说法说法,其实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我们常说的血脂异常其实包括了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四大类型。在这里我需要着重强调一点,就是要关注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可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就有相关的研究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40.40%,比较2002年的患病率水平出现大幅度增加,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4.9%,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13.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33.9%,上面我也给大家讲到,高脂血症发病是非常隐匿的,你又没有什么临床症状,但同时它又会引起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多做科普宣教,让更多人尤其是高危人群重视起来,积极进行防治。
●那么血脂异常就只和不当的饮食习惯、结构有关吗?当然不是,饮食不当只能说是比较常见的病因。所以如果长期食用富含脂肪或胆固醇的食物则可能引起高血脂症;注意,如果你进食过多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导致摄入的总热量超过人体需要,这时候你体内多余的热量将以甘油三酯的形式贮存于脂肪组织中,这也会引起高血脂症。也就是说,素食者如果不注意饮食调节,同样会患高血脂症。那么除了饮食因素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缺少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不可忽视。就有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像那些不爱运动、不坚持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其血脂含量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和坚持体育锻炼者。因为从事体力劳动或进行锻炼时,机体能量消耗增多,需要分解部分脂质来供应能量,从而使脂质代谢加快,血脂降低。
●其三,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家有所不知,少部分人高血脂症会呈家族性发病,这是由于遗传基因缺陷所致(主要是体内与胆固醇、甘油三酯代谢相关基因缺陷)。其四,受到了其它疾病及药物因素的影响,如糖尿病、胆石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症等,可引起继发性的脂质代谢紊乱和高血脂症。如果在长期应用降糖药物、糖皮质激素、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口服雌激素的避孕药等药物也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最后一点就是年龄了, 一般来说,血脂含量随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中老年人血脂含量常比年轻人高,究其原因,这可能与内分泌腺尤其是性腺功能减退有关。
防治高血脂,怎么进行饮食调控?
●咱们首先要记住,能够有效调控血脂的食物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食物中所含的脂类物质胆固醇、脂肪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二是食物中所含的食用纤维素含量占的比例要比较大;食物中的总热量要相对比较少。所以根据这些条件在保证总热量摄入不过量的情况下,可选择以下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食品,玉米外皮等,也可以选择下列动物性食物,如海蜇,牛乳、酸奶,脱脂牛奶,海参,牛蹄筋,猪肉(瘦),羊肉(瘦),鲤鱼,草鱼,大黄鱼等。在食物的烹饪的方式上,更推荐使用炖、煨、蒸、煮、熬、凉拌较为合适,不推荐采用焖、炒、炸、烧等烹饪方式。
●要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食物的种类要多样型,同时在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上,要注意每餐不要吃得过饱,吃饭吃七八分饱记得从小家里的达人就这么交待。还要注意戒烟、限酒,因为酒精过量也会引起甘油三酯的指标升高。当然了,对于一些肥胖(或超重)的高血脂患者而言,减轻体重(减肥)则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最基本方法是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在各个血脂指标控制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值应<1.8mmol/L;糖尿病、慢性肾病(3或4期)或高血压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值应<2.6mmol/L;高血压合并以下三项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值应<3.4mmol/L(危险因素: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②吸烟;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1.04mmol/L,④肥胖、⑤早发缺血性心血管家族史)。
综合总结
所以综合来讲,高血脂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为主要表现,多没有临床症状。从病因方面来看高血脂多由饮食以及缺乏运动引起。注意,高血脂危害严重,会引起脑梗,冠心病,也跟糖尿病关系密切。所以要注意改变饮食习惯,多运动,定期检测血脂,经饮食调节后如仍异常时,需及时进行临床干预。对此我的建议是针对20~40岁成年人,应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针对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检测血脂;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重视高血脂,才是防范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之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