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健康 >

滑雪医生,这是赛事保障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

条评论

滑雪医生,这是赛事保障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

  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17天的时候,准确地说,是离他们进入闭环管理还有4天的时候,我们联系上了滑雪医生。真是意外的惊喜,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拍摄的窗口期,不管是进到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还是滑雪医生们的工作现场,错过了就等于就缺位了冬奥——这样一个难得一遇的盛事。
 
  高山滑雪其实是一项极限运动,被称为“冬奥皇冠上的明珠”。尤其是滑降项目,根据比赛规则,1000多米的雪道,落差需要达到800米,这意味着,在雪道上,运动员的滑行速度差不多是140公里/小时,比我们平时在路上开车还快,受伤率在15%以上,有人戏言“雪道的尽头是骨科”。
 
  所以才需要滑雪医生,这是赛事保障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要求,一旦有运动员摔倒受伤,医生们要在4分钟之内抵达现场,而除去清空赛道的时间,留给他们的只有1分钟左右。
 
  为什么是4分钟?邓侃讲到舒马赫,就是因为滑雪时受伤成为植物人的——他说颅脑损伤有半个小时的黄金救治期,过了这个时间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滑雪医生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判断伤情、急救处理、把受伤的运动员转移出赛道,真的要争分夺秒。
 
  但4分钟谈何容易。冬奥比赛标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比赛道上都是冰状雪,连站都站不住,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
 
  除了快,滑雪医生还要克服冷。冬奥期间延庆小海陀山的平均温度都在零下20度左右,滑雪医生为了保证施救动作不变形,要保证手和脚不失温。我们看到他们会穿那种装有电池的袜子,手在很厚的手套里。一些针剂,他们会放在贴身衣服的口袋里,用体温保证它们不冻。这些都是准备工作,救援时要在技术上应对冷。
 
  我们准备拍急救包的时候,有位医生路过,主动跟我介绍这里面的各样装备:氧气筒、纱布、骨盆止血绷带等;其中讲到输液的工具,他说赛道上很冷,运动员如果受伤之后休克,针都很难插到静脉里,到时候就是凭经验和手感。
 
  为了冬奥,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配置的可以说是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协和、中日、积水潭医院的脑科、骨科、麻醉科的业务骨干,技术、经验都很在线。邓侃是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副主任医师,爱滑雪,也爱职业,自信都能做好的样子,会让人忘了他是南方人,大学毕业后才来北京,才接触到滑雪。
 
  在前往中间平台的吊椅上,海拔1000米的高空,我们遇到了62岁的滑雪医生荣绍远,昌平骨科医院的副院长、骨科主任。我很惊讶,因为坐在吊椅上都有点心惊胆战,他说习惯就好了。难道不是快退休了,为什么还来做滑雪医生?荣院长很低调,说觉得自己没问题,也想研究一下运动对老年人的影响。
 
  虽然62岁,但荣医生和所有年轻的队员一样,训练、演习都不打折扣;大家训练结束要去坐班车下山了,我看他在人群中默默地在把房间的地打扫干净。跟荣医生的沟通和接触很简短,但我印象很深刻:他向我展示了一个人可能以什么样的状态、心态面对老之将至。冬奥会上能有这样的形象,我觉得很国际。
 
  滑雪医生在赛道上实地救援演习的近景、第一视角在赛道上滑行的情景,囿于技能,我们的摄影师是拍不到的。于是,我们求助的王宾。王宾是垂杨柳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居然有本能的历史感,而且有行动力——从2018年入选滑雪医生开始,每个雪季的训练,他都在全程纪录,为此特意置备了各种摄影器材:Gopro、360、70-200......前后四个雪季的训练和全国第12届冬运会的保障过程,他都纪录了下来,积累了好几个T的素材,最后还剪出了一个28分钟的成片《赛道之外》。非专业人士其实也还挺专业的。
 
  对很多人来说,北京2022年冬奥会16天是在开幕式、谷爱凌、苏翊鸣、王濛们的刷屏中一晃而过的,非常精彩非常嗨。但如果知道,38位滑雪医生为这16天准备了4年,就会觉得很感叹,背后无数人的付出和投入,才成就了这16天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