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健康 >

为什么经口服抗生素治疗,尿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反而增高了呢?

条评论

为什么经口服抗生素治疗,尿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反而增高了呢?

在临床上如果碰到患儿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尿常规显示有白细胞计数增多,就一定是泌尿系感染么?我们先来看一个病例。

门诊病例

这是在我院门诊接诊的一个5岁的女孩,因为尿痛来门诊就诊,查尿常规提示白细胞3+,白细胞计数48.9/ul,考虑泌尿系感染,给予头孢克肟口服治疗。

治疗1周后患儿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家长遂带患儿复诊,复查尿常规提示白细胞3+,白细胞计数117.1/ul。

为什么经口服抗生素治疗,尿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反而增高了呢?

带着疑问我仔细询问病史,患儿诉小便时伴有外阴的烧灼痛,妈妈患有细菌性阴道炎,但是孩子的内衣裤是单独洗的。仔细查体提示患儿外阴皮肤、黏膜发红,轻度水肿,内裤上可见少量黄色分泌物,无恶臭味。

遂建议患儿至我院妇科门诊就诊,行阴道分泌物检测提示细菌性阴道病唾液酸酶测定阳性,考虑细菌性阴道炎可能。给予皮肤药洗液坐浴及口服抗生素头孢呋辛治疗后病情好转

病例启发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了解到如果在临床上碰到有尿路刺激症状的女孩,除了考虑泌尿系感染外还需要考虑有无外阴阴道炎的可能,以免误诊。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儿外阴阴道炎

小儿外阴阴道炎为小儿常见的生殖器官炎症,约占小儿妇科门诊病例的40%~50%。由于小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其外阴阴道炎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与成人均有所不同。

病因

由于青春期前女性解剖生理结构与成人不同:

  • 外阴发育差,缺少脂肪垫和阴毛,阴唇小而薄,对前庭的保护作用小,防御能力差;

  • 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阴道上皮组织薄,阴道PH呈中性或碱性(6.0~8.0),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 肛门与阴道距离近,尿液和粪便易污染局部。

卫生习惯不良,大便污染或蛲虫感染等均使小儿易发生外阴阴道炎。另外,部分家长对小儿外阴阴道炎认识不足,发病后延误诊治或家长自行处理,从而也导致小儿外阴阴道炎的多发。

临床表现

3~7岁儿童外阴阴道炎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大多有:

  • 外阴、阴道前庭皮肤、黏膜发红,轻度水肿,有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或淡血性不等,可在内裤沾污,甚至结痂,或有气味或恶臭;

  • 患儿多有痛、痒、灼热、不安、哭闹等症状;

  • 常因分泌物及病原体影响尿道、膀胱引起泌尿系症状,如尿痛、排尿障碍、尿急、尿频等。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行阴道分泌物的检测及培养

小儿外阴阴道炎发病主要与感染有关,与成人不同,滴虫、念珠菌、淋球菌等特异性感染较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细菌,主要有流感嗜血杆菌、化脓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

诊断

通过局部观察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合患儿症状和体征易于诊断。但要查清病原体有利于治疗,还需仔细询问病史,全身检查及实验室有关特殊检查等措施。

治疗

小儿外阴阴道炎的治疗主要以应用抗生素为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儿童外阴阴道炎治疗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措施。

几种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类普遍耐药,临床基本不能选择;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对第二代头孢类抗菌素耐药率均较低,且药物毒副作用小可作为首选药物。

对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外阴阴道炎要针对病原体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逐步改变传统用的碱性液,而使用酸性液治疗,因为酸性液对阴道PH值影响可明显增加克霉唑的局部生物利用度。

另外,青春期前白色、湿滑生理性白带增多,量多者内裤可有黄棕色污斑,为正常现象,无须治疗。对于轻症患儿对症处理即可,坐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预防

小儿外阴阴道炎以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多见,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家长注意患儿的外阴清洁,每2-3天用清水对外阴进行清洗,每天给儿童换内裤,大便后家长要注意从前向后揩拭避免大便污染外阴

家长使用的洗刷用具要与孩子的分开,避免孩子出现交叉感染;

在孩子幼儿期,要尽量穿棉质的内裤不要过紧,衣服要柔软、宽松、舒适,减少与身体的摩擦;

家长如发现小儿外阴不适,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