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检查的应用很广泛
CT是大众熟悉的医疗检测仪器,英文全称是“Computed Tomography”,中文意思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1967年,英国工程师Godfley N Hounsfield发明了CT,1972年它被正式应用到临床上。
CT利用X线的特性,将人体组织或者器官产生的不同衰减投影,进而利用数学的原理,将投影重构成为图像,为医生的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目前,CT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脑部CT扫描、胸部CT扫描等。
CT的成像就像切萝卜一样,由多个横断面组合而成,因此能显示组织或器官的内部中心构造,将病变区域的情况更加全面的展示出来。而且CT成像的密度分辨率高,微小病变也能及时发现,提高了疾病的检查率。
二、做CT真的会诱发癌症?
不过,由于CT检查带有放射性,大众经常担心一个问题:CT扫描会不会致癌?
事实上,这种担心完全多余。
现实生活中我们感受不到辐射,但辐射其实无处不在。太阳有辐射,各种建筑材料有辐射,就连我们吃的食物也会有辐射。数据显示,人在一年内哪怕不做任何检查,自然接受的辐射量大概为2.4mSv。对于辐射,只要是脱离了剂量谈危险性,都属于不折不扣的耍流氓。
辐射会对人的DNA带来损伤,但CT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并不会带来危险。
单次CT扫描产生的辐射剂量为0.2mSv,只要不是频繁做检查,根本不用担心辐射带来的风险。相比之下,坐飞机超过20小时的辐射剂量可以达到0.1mSv,和CT扫描比起来,频繁坐飞机接受的辐射剂量更需要重视。
不过,这些辐射值都在安全范围,给身体带来风险很低。
三、进行CT检查,要注意事项
CT检查虽然不用担心辐射,但还是有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进行检查时患者不能动弹,以免导致虚假成像而干扰观察,儿童患者或燥动症的病人可以配合使用镇定剂。同样,患者佩戴的金属饰品也会干扰检查结果,检查时应该去除。
其次,如果做的是腹部检查,应该听从医生安排,事前喝水或服用300——500毫升1.5——3%碘水溶液;检查肝脏或胆囊时,患者需要空腹;若是检查盆腔,患者还需要憋尿。
需注意,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以及心衰患者,在检查前需要做好碘过敏试验。儿童、老人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检查时需要有人陪同,在检查结束后,患者可以适当地多喝水,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延伸:昂贵的PET-CT,有必要做吗?
近年来,动辄上万的PET-CT成为热门检查项目,相比常规CT,它的灵敏度和检出率更高,因此一些人把它当作防癌必备手段,甚至每年体检都要做一次。可实际上,健康成年人做PET-CT完全得不偿失。
PET-CT主要应用于癌症确诊患者的检查或复查,由于知道病灶在哪里,所以针对性极强。相比之下,健康人群如果做检查,一方面是找不到明确的区域,另一方面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概率比较高。
比如,PET-CT可能会将一些普通炎症误认为是癌症,而对膀胱癌、前列腺癌又不太敏感,呈现出假阴性结果。
美国的一些权威医疗机构就反对使用PET-CT给健康群体进行全身检查,这样不仅发现不了病变,反而可能因较高的辐射剂量,对身体造成更大的负面风险。有数据显示,做一次PET-CT检查就好比晒太阳10年。在做完检查后,由于患者体内存在放射性,需要与其他人隔离2小时再接触,尤其要避免过早接触孕妇和儿童。
所以,对健康的大众而言,每年进行常规的体检项目即可,没有必要做PET-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