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路的形成,源于何故?
皮蛋,由于表层有松枝样美丽的花纹,又被大家称之为“松花蛋”。至于蛋皮上松花形成的原理,主要是由于蛋白中的镁离子和蛋清中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产生的“降解产物结合形成的晶体(纤维状氢氧化镁水合晶体)”;松花蛋“软嫩的质地”则是由于“皮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质的凝胶能力逐渐降低”而促成。
很多人存在疑惑:为何有的皮蛋是黑绿色的深色皮蛋,有的皮蛋则是金黄色透亮的皮蛋,是否被人工添加了化学物质?其实,影响皮蛋颜色变化的重要因素就是“腌制时间”;拿“鸡蛋松花蛋”举例,腌制时间越长,其颜色就会越深。
皮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皮蛋,多用鸭蛋和鸡蛋进行制作;皮蛋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蛋白质在强碱性环境下变性的过程”。
皮蛋的形成过程需要“介质”,传统皮蛋的关键材料是石灰和苏打,两种物质反应后会形成氢氧化钠(强碱性)和碳酸钙,氢氧化钠更容易通过蛋壳上的微孔进行渗透(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比石灰强)。
蛋清在正常情况下呈现“中性偏碱性+半流质的凝胶状态”,当氢氧化钠通过蛋壳渗入后,其碱性就会逐渐增强,这样一来蛋清当中的蛋白分子就会从粘稠的胶状变为液体;当碱性逐渐增强,蛋白质逐渐被碱性物质水解,进而蛋清当中的蛋白质就会伸展开来,露出内部的疏水氨基酸,发生胶连从而形成网络,水分子被固定在其中,导致“蛋清凝固”。碱性环境下,蛋黄当中脂肪、蛋白质等物质同样会发生降解,因此就会释放出多种“风味物质”;至于气味和颜色的形成,蛋清中的蛋白经过水解会释放出硫化氢,经过渗透会与蛋黄当中的铁和锌发生反应生成各种“带颜色的物质”,蛋黄的颜色变成了“绿色到黑褐色的皮蛋色”。
皮蛋还有“营养价值”吗?
很多人总是在担忧“皮蛋的营养价值”,觉得皮蛋的形成一定会影响各种营养素的含量。
其实,蛋类食品中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由于皮蛋的形成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只是在结构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皮蛋中的蛋白质更利于人体吸收(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消化压力);矿物质元素的损失更是很小;虽然几种B族维生素的损失程度比较大,但蛋类食品毕竟不是我们获取维生素的主要食物,不必放在心上。
当然,皮蛋和新鲜蛋类相比,其钠离子的含量增加较多(皮蛋中的钠含量差不多是鲜鸭蛋的5倍),这是不建议各位多吃(皮蛋)的一大原因。
所以,从新鲜蛋品到皮蛋,只要您购买的皮蛋是正规食品生产厂家生产的“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那它其中的营养物质就不会损失很多,少量尝食不存在问题,但吃多了就会由于摄入较多的“钠”给身体健康带来麻烦。
吃皮蛋会导致“铅中毒”吗?
很多人不碰皮蛋,主要是由于“皮蛋当中的铅”。的确,传统皮蛋的制作(腌制)过程中会加入氧化铅,目的是堵住蛋壳上的小洞孔,从而阻止碱进一步渗入导致蛋清融化,而这样的操作就会增加“铅超标”的风险。
但依据目前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正规厂家生产的皮蛋早已采用了“无铅工艺(皮蛋的加工制作过程中可以减少或者不使用氧化铅,比如说用无毒涂料、碘化物等一些物质代替氧化铅,铅含量可以降到0.09mg/kg)”,而且也都可以将皮蛋当中的铅含量控制在国标“GB/T 9496-2014《皮蛋》”和“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规定限量以下(0.5毫克/千克);所以大家根本不必担心,由于鲜蛋本身和金属助剂中的杂质当中含有的“微量的铅”并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影响,很多普通食物(巧克力、豆腐等食品)当中同样含有微量的铅。
皮蛋蛋壳上的黑斑多,就代表着铅含量超标?
此理论不存在科学依据,不可信。
皮蛋蛋壳上的黑斑是“食品加工助剂发生化学反应后的沉积物”,这个黑斑受到腌制时间和制作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皮蛋蛋壳上的黑斑与铅超标无关,请公正看待。
更正态度,靠谱对待皮蛋:
1. “少吃”是首要原则;皮蛋当中含有不少的“钠离子”,食多必然会增加机体患高血压、胃癌的风险,更何况“食物多样”方可“营养素均衡摄入”,尝鲜即可,不可多吃。对于松花蛋而言,建议每周的食用次数不超过2次,每次的食用量不超过50克,留出更多的空间给新鲜蛋品,浅尝辄止,不给身体健康增添烦恼。
2. “靠谱选购”才能降低安全风险;选购皮蛋,请到正规的大型连锁超市购买“知名厂家生产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规避相关安全问题。
3. 品鉴皮蛋,需搭配其他食物;家庭制作皮蛋的过程中,建议加以芹菜、胡萝卜、香菜、青红椒、洋葱、豆腐、瘦肉丁等新鲜食材,丰富食材营养,美化菜肴颜色,利于营养素的多样摄入。
一种普通的食物,虽然有着“特殊的气味”和“不一般的味道”,但安全性不存在太大问题;选购皮蛋要用“智慧”,品鉴皮蛋应考虑“安全和营养”,拒绝谣言,愿美味和健康与各位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