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女孩8周岁以前、男孩9周岁以前出现性征,或女孩在10周岁以前出现月经,可诊断为性早熟。近年来,性早熟的发病率显着增高,其最直接的危害就是缩短孩子的生长时间,影响身高。过早发育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如性行为、性侵犯等。另外,性激素过早作用可产生一些远期影响如成年后子宫、乳腺、睾丸等肿瘤发生率较正常人群偏高。因此,性早熟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出现了第二性征,是否开始发育了呢?
女孩子青春期发育的第一个症状为乳房发育,有时是家长给孩子洗澡时无意中发现乳房局部有硬结,有时是由于孩子自觉局部不舒服发现的。男孩子青春期发育的首个表现是睾丸增大,如果家长不注意观察,更容易被忽视。
其实,儿童一旦进入青春期,他们的青春期发育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女孩的发育顺序为,先是乳房发育,然后出现阴毛和外生殖器的改变,再有腋毛生长,最后是月经来潮。
而男孩性发育则首先表现为睾丸容积增大,当睾丸容积≥4 ml时即标志青春期开始,继而出现阴茎增长增粗,再然后阴毛、腋毛生长,出现声音低沉、胡须,最后出现遗精。
当然,性发育的速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的。一般中国女孩9-10岁出现乳房发育,大约在2年后出现阴毛发育,大约3年后出现月经初潮。男孩10-11岁睾丸发育,然后大约在2年后出现阴毛发育,大约3年半后出现首次遗精。
另外,孩子在青春期发育的过程中,可以出现生长加速,一般女孩9-10岁,男孩11-12岁出现生长加速,但具有个体差异,不同种族之间也有差异,而且与青春期发育的分期也有关。
近年来性早熟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生长发育的长期加速趋势。近年来,儿童由于营养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疾病减少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使其生长发育的潜力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从而出现了生长发育的加速趋势,导致这一代儿童及青少年普遍地比上一代身高增长明显,性发育及性成熟提前,这是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反映。
二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影响。近年来,国外有大量文献报道,由洗涤剂、农药及塑料工业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及其分解产物,可在自然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洗涤剂中的烷基化苯酚类、制造塑料制品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及双酚类物质等,多达70余种。此外,有机氯农药虽然目前已很少使用,但是以往的大量使用,至今在土壤、水及植物中的农药残毒量仍然较高。在自然界中,这些内分泌干扰物的化学结构分解到一定程度后,均被发现具有雌激素样的活性。若经过某些途径如污染水源、食物或经皮肤吸收,或被儿童摄入,那可与生殖器官上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引起生殖器官及骨骼的发育异常。
因此,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作为假性性早熟的直接病因。而对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的真性性早熟患儿来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则可成为其发病的重要促进因素,也是当前儿童性早熟发病率明显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在胚胎早期受到此类物质的作用,还可导致性别分化障碍。
三是摄入含有性激素的食物或药物。近年来,各种“营养品”“滋补品”争相上市,其适用对象应为成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但是,不少家长错误地将其作为健康投资,给年幼的儿童长期服用。已经证实,蜂王浆、花粉、鸡胚、蚕蛹等制剂中均存在较多的性激素,甚至有促性腺激素样物质。如果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性激素水平上升,导致假性性早熟。对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的真性早熟患儿来说,也可成为其发病的重要促进因素。此外,近年来因误服避孕药导致假性性早熟的病例在临床上已屡见不鲜。
四是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目前,在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如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与女性有关的内容比以往显着增多,儿童不由自主地耳濡目染受到影响,普遍地比上一代人“开化”较早。由于大脑皮质与掌管青春发育的下丘脑之间存在丰富的神经联系,所以可能会造成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的功能启动相应提前。
避免性早熟,家长该怎么做?
(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拒绝滋补品,避免过度肥胖。
(2)不要开夜灯睡觉:开着夜灯的环境会使孩子体内褪黑素分泌量减少,导致对促性腺激素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引起性早熟。
(3)远离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当前被广泛研究的包括农业中的有机氯残留和塑料加工业中的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等。这些物质可能存在于洗涤剂、奶瓶、玩具、食品包装袋、塑料制品焚烧产物、绝缘材料、阻燃剂、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
(4)培养正确的行为方式。不要让孩子接触成人的影视作品、书籍等,不要鼓励孩子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如化妆等。
(5)定期体检。很多家长因为青春期发育后身高不长了才带孩子来门诊检查,结果发现孩子发育早,骨骺线已接近闭合。所以门诊常规体检很重要,可以早期发现发育方面的问题,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