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清淡饮食?
“清淡饮食”是很多慢病的饮食原则,可不少人在执行“清淡饮食”方案时,常常理解有误。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石劢2021年4月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其实,所谓的“清淡饮食”,“清”不代表无油无脂,“淡”也不是做饭不放盐,而清淡也不指素食,少油少盐的素食会有优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摄入不足的风险,要注意补充。
“淡”说的是做饭要少放盐而非完全不放盐,还包括少放糖、少放麻、辣等重口味调料。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和儿童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过25克。
想要做到清淡饮食,食物当中的隐形脂肪(沙拉酱、糕点、西式面包等)、隐形盐(罐头、咸菜、咸鱼、咸蛋、香肠等)更应引起重视。清淡饮食的关键还包括合理的烹调方式,优先选蒸、煮、炖、汆、拌(温拌、凉拌)、炒等方法,避免煎炸、熏烤等方法。
此外,清淡饮食还应做到食物多样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明确指出,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到底什么是“发物”?
我们从小就经常听说生病时候不能吃发物,有些病人也会被周围人警告,要忌口。发物到底是什么?真的会对疾病恢复不利吗?
民间流传的发物从姜、花椒、胡椒等调味品,到鸡蛋、牛奶、羊肉、狗肉、鹅肉等禽畜肉制品,再到虾、蟹、鳝鱼、螃蟹等水产品,还有韭菜、芹菜、香菜、茴香等蔬菜水果……可以说包罗万象,而吃了发物可能诱发某些疾病、导致现患疾病加重或使旧病复发。
软食、流食、半流食,该如何区分?
对于部分肠胃功能不好,仍在恢复期的患者,医生常会建议吃一些流质、半流质的食物或者软食。
通常来说,软食是一种质软、容易咀嚼、比普通饭易消化的膳食,常作为半流质至普通饭的过渡膳食或从普食到半流质的中间膳食。而半流食是一种比较稀软、成半流体状态,易于咀嚼吞咽和消化,介于软饭和流质饮食之间的膳食。流食则为液体状食物或在口腔可融化为液体的食物,极易消化。
流食包括肉汤、牛奶、米汤、蔬果汁等。对于术后需要过渡的患者,为了补充蛋白质,还可以将水替换成牛奶制备。等到伤口及消化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可以从“流食”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比如软米饭、烂面条、肉泥等直到最终的普食。
而对于需要养胃的患者,粥类质地软,易消化,可以减轻胃肠道负担,是一款很好的养胃食物。但并不是所有的胃病患者都适合喝粥,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就不适合喝粥,而是更适合进食半流质或半固体的食物,比如馒头等发面食物。
因此,软食、半流食、流食适于不同情况的人群食用。对于食用流食、半流食的患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半流食食用时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各种食物皆应细、软、碎,易咀嚼,易吞咽,少粗纤维,无刺激性。
而流食由于其为液体状的食物,因此每日餐数应更多,可供应6——7餐,因能量低,营养素不足,只能短期过渡使用,不建议长期食用。
什么才算是“低糖饮食”?
吃糖多容易胖,还容易导致其他慢性病,那到底含多少糖算高糖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糖含量(单糖和双糖总量)不高于5g/100g(ml)时,产品标签中可声称“低糖”,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糖含量不高于0.5g/100g(ml)时,产品标签中可声称“无糖或不含糖”。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看到食品包装上写了“无糖或不含糖”也不能说明其没有糖。
而且无糖食品中的糖是指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单糖和双糖,不包含淀粉这种大分子的多糖类,但它可含有相对应的“糖的替代物”——甜味剂,比如木糖醇、安赛蜜、阿斯巴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