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读书和创业,在校大学生可以兼得吗

条评论

读书和创业,在校大学生可以兼得吗

“女大学生边读书边创业营收1800万”的消息近日上了热搜,令人惊叹。曾几何时,在很多人心目中,学生就该一门心思做学问,不好好学习就是不务正业。现如今,这种观念还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吗?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读书和创业是否能够兼得呢?

  问题1 国家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吗?

  大学生创业园免租金入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 庄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国务院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落实财税扶持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推动各级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产业园等全链条基地平台面向大学生倾斜支持开放,千方百计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和资源条件支撑。

  北京立足首都功能定位,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使命,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出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16条措施。团市委成立青年创新创业工作专班,探索出创业项目培育、孵化、融资、场地、激励的“五个联动”创业服务工作体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始终走在前列:项目培育方面,搭建创业“大舞台”,将“挑战杯”“青创北京”等大赛作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首都发展的重要品牌,2022年共吸引全市74所高校的1.8万个学生创业团队报名参赛,项目总量创历史新高;孵化落地方面,创建“青创北京-中关村U30”品牌,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创业私董会等形式,吸引了15000余位青年创新创业者参与,219位创新创业大赛年度优胜者获得再融资110次,再融资金额超125亿元;融资补贴方面,加强了大学生创业板、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组织子基金对接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等资金支持;场地支持方面,将大学生创业园最长免费服务年限由2年延长至3年,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其中30%左右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激励机制方面,鼓励高校综合运用允许休学创业、创业成果计入学分、参赛获奖推优推免等政策予以支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探索出“一院一园一课堂、平台激励全保障”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作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校开设了63门校内创新创业课程,打造“实验室开放日、微课题、科研导师”三位一体的“科研课堂”,连续33年组织“冯如杯”竞赛,基本实现了本科生科创实践全覆盖;选拔、培育、孵化创新创业团队参加高水平竞赛,是唯一连续十七届捧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优胜杯的高校并三次捧得最高荣誉“挑战杯”,夺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全国总冠军及两届亚军;打造北航学生创业科技园,为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保障,学校的柏彦大厦、世宁大厦、唯实大厦、致真大厦对学生免除或降低入驻费用,积极推动学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学生创业孵化培育;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学校在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科委等支持下,建成科技资源开放查询平台、创新方法公共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助力学生实现创新创业信息找得准、查得全、用得好;实施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机制,如面向学生创业项目设立专项支持基金,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可以申请休学创业,在两年内保留学籍,无任何负担和影响。

  问题2 在校大学生有创业积极性吗?

  多数学生乐于“练手”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 李浚

  大学生创业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各级政府和各高校也都给在校生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服务。虽然“女大学生边读书边创业营收1800万”等热门话题会受到很多人关注,但实际上,大学生创业并非蜂拥而上,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理智和慎重的。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稳步升级,创新精神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2014年起,高校就陆续全面开设了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升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大家越来越感受到,高校“双创”教育更应聚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上,而不是简单地鼓励、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教育部牵头举办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市积极构建的“一街四园多点”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以及高校校内建设的“创业园”等竞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选择创业的过程中更好地培育了自己的创新精神。

  其次,大学生对创业项目的选择更加慎重,“练手”心态超越“事业”心态。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占比只有1.2%。同时,这份报告还显示: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持续增加。2018届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三年内超过半数退出创业,仍在坚守的比例只有41.5%。越来越多有创业意愿的高校在校生发现: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类的创业项目展现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加良好的发展态势。单纯以在校同学为受众的简单服务类创业项目,很难有效辐射到社会面。因此大家的选择更加慎重,盲目地选择休学创业等方式,不如在校期间利用学校资源和小微项目去“练手”,积累创业经验、捕捉创业机遇。

  第三,大学生对创业梦想的实践路径更加理性,“先就业再创业”成为更多学生的选择。虽然政策支持、投资环境和社会氛围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还是普遍存在工作经验欠缺、资源积累不足等情况,因此先在计划创业的领域找一份工作成为更多有创业意愿学生的选择。随着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就业压力凸显。“先就业”既解决了个人生计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了解行业生态,为将来自己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业成功的光环很美,但在追寻创业梦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应当更加理智。创业是人生的一种历练,但选择如何创业更是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

  问题3 孩子边读书边创业是不务正业吗?

  创业要与学业相得益彰

  学生家长 冀希

  当今时代,在校大学生创业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性现象,作为家长,我认为我们应顺应趋势,予以鼓励,同时也要和学校一起,引导孩子稳妥处理好创业与学业、专业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防止顾此失彼。

  首先,同中小学生一样,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业是大学生的首要工作。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不努力钻研,导致完不成学业,甚至因此不能毕业,决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至于放弃学习、荒废学业而去创业,即便开了公司、办了企业,挣了大钱,也决不应该成为倡导的榜样。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也是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大学期间去创业是“不务正业”的隐忧所在。

  其次,与中小学阶段不同,大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特殊阶段,门内是校园,门外是社会,大学生从大学毕业、走出校门就进入了社会;由学堂进入到职场,身份也就由学生变成了社会人,进入社会就要找工作、就业。而要更顺利地实现这个身份的转变,更好地就业,找到心仪的工作,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好学业的同时,要积极主动投身创业,以便为随之而来的职场生涯做好准备。

  事实上,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投身创业、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行之有效的一项政策,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激励举措。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教育部等组织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大学生参与其中,也有很多大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成功孵化出了创业项目,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找到了自己的就业之路。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积极为创业学生提供场地、经费、政策、服务等支持,鼓励学生申报项目,开展创业实践,通过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日后就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现在,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都越来越认识到,大学阶段既要注重知识性学习,也要强调技能性训练,还要加强实践性锻炼,三者虽各有侧重,但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