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李宁高举火炬环绕鸟巢一周,在灿烂的烟火中,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
那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外有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但伴随着“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歌声,华丽的奥运会让中国站在了聚光灯下,极大地振奋了所有人的士气,一切都是那样生机盎然。
“我是2010年毕业的,当时找工作并不难,也不需要做特别提前的规划,”一名35岁的受访者表示,“当年整个经济在向前走,还有很多小的创业公司,非常热闹,未来也充满了想象空间。”
可随着年龄上涨,职场生涯失去了想象的丰满,只剩下现实的骨感。四川大学周伟教授曾经以上海和成都两市30万份招聘广告为样本分析得出,上海8成以上、成都7成以上的社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
命运在35岁的路口摇了摇铃,人生突然失去不少选择权。
事实上,35岁危机是一个广义的范围,远不止被裁员。不少受访者依然有着工作,甚至在外人看来算得上光鲜,但内心却充满了疲惫:到了35岁,职业步入瓶颈,现有薪资依赖于大量加班,长期难以为继,可偏偏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房贷车贷,不敢偏离半点航向。
可生活总要继续,从35岁往后看,还有至少20年的工作时间。面对越走越窄的人生路,究竟还能怎么选?
生命中的“随大流”
微博上有一个关于“最后悔学的专业”热搜,几乎每个热门专业都上了榜,一位网友评论道:“女生,建筑,本人了,读之前超热门,但毕业即失业,建筑已经是夕阳行业了,基本找不到工作,然后去做了室内设计、橱柜设计,然后又去当幼教,最后当金融行业的前台,然后疫情不景气公司没了。”
另一人则表示:“一个表妹学了心理学,另一个表妹学了工商管理,学校都不是名校但也不算太差。毕业后为了就业,前者拼命考教资去了培训班教数学,后者拼尽全力最后考了个街道办。考的过程努力程度胜过高考、比肩考研,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堪比大学四年,父母都疑惑那大学四年在干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