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让青年人愿意生孩子?“双减”后如何为学生减负,又如何为教师减负?教育如何应对ChatGPT冲击?大学生就业难题如何破解?校园开放如何做才能让市民更有获得感?
2023年4月1日,上海晶城中学,两个小男孩在操场上踢足球。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资料图
5月4日上午,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3民生访谈”,就教育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随着他的总结语“希望通过上海教育事业发展,让更多的人感觉学习让人生更精彩,教育让城市更加美好”这句话落地,为期近一个月的“2023民生访谈”也圆满收官。
上海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全国第一
周亚明表示,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成长,包括家庭的幸福。更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上海历来是全国教育改革排头兵,担负着“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重任。目前,上海国民教育体系内大中小幼学校3446所,在校生308万余人。从城市角度比较,上海的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全国第一,包括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在校生规模仅次于北京,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已完成了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区建设任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已经总体达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设定的目标,教育普及、公平、质量、贡献都迈上新台阶。
党的二十大把建设教育强国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教育基础性和重要性,上海的教育面临着非常重的任务。2023年4月26日,教育部和上海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等,开展重点合作。
如何为最柔软群体提供优质照护
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说,为最柔软的群体提供最安心的照护,是上海托幼工作的信念。上海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建设好家门口的托育服务资源,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居住区建设项目有五个同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来保证托育服务的场地资源落实到社区,同时将社区托育服务和家庭科学育儿的指导作为上海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重要内容,打造更多家门口的优质幼儿园,“宝宝屋”还有科学育儿的家庭指导站,缓解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需求。
上海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基础很好,建设了一大批“六好”幼儿园:老师好、孩子好、环境好、服务好、口碑好、就近好。
“六好”幼儿园已经成为上海教育一张靓丽的名片,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优化部分区域园所资源配置布局,进一步更新设备设施条件,软件硬件提升,还要保证提升保教队伍水平,整体提高办园质量,更好满足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新期盼。
周亚明表示,中国3-6岁的学前教育,入园高峰总体已经过去了,为幼儿园开设托班创造了更多可能,有了腾挪的空间。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价格低、质量高,是深受家长欢迎的托育服务方式,目前上海全市有近1000家幼儿园开设了托班,占全部幼儿园的60%,今年会进一步加大幼儿园开放托班力度,在保证3-6岁幼儿园入园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做到托班应开尽开,能开尽开,全年新增不少于2000个公办幼儿园的托班,把小小孩的服务跟上去。
上海会加大社区托育服务幼儿资源的布局,“宝宝屋”能满足家长就近便利灵活多样临时照护的需求,临时有需求可以把孩子放在这里,还希望把“宝宝屋”的建设进一步补得更加全面一些,让为老服务中心和“宝宝屋”互相照顾陪伴。
周亚明介绍,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市民驿站和身边的幼儿园,这些贴近市民生活的场所,都提供了嵌入式服务,成为一种深得人心的托育服务方式。最近对接市民多样化需求,“宝宝屋”也增加了一些新形式,临时看护幼儿。比如大宁街道探索把“宝宝屋”建在静安区创意产业园区中,这个园区有很多白领家长是弹性工作制,当他们需要到单位集中办公的时候,可以把孩子放在“宝宝屋”,得到临时的照护服务。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为整个园区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了便利。
周亚明透露,在去年试点基础上,上海今年要在16个区全面铺开建设“宝宝屋”,新增不少于3200个社区托育托额,目标是努力让家长找到托位,让机构收得下孩子,同时孩子得到优质的照护,践行“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承诺。
将加大终身教育体系优质供给
截至去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总户籍人口总数达到36.8%,65岁以上占比达到28.2%。
周亚明说:“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是整个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更高起点上回应老百姓的新期盼。”
上海已经建成覆盖市、区、街道和居村社区四级社区的老年教育网络,建有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和学习点近6000个,每年接受教育老年人超过200万人,在老年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在不停探索。比如打造全国首个面向50岁以上人群的全媒体终身教育平台“金色学堂”频道,集聚了近千条课程节目,日收视用户达到100万人,成为上海老年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