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网的ChatGPT只用了两个月积累用户达1亿用户,在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中,没有哪个消费级互联网应用的用户增长速度如此之快。比尔·盖茨说“这种AI技术出现的重大历史意义,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就连Google和百度这些传统搜索引擎起家的公司,都被逼得赶忙推出竞品,保卫城池。
所以,ChatGPT究竟是个啥?
ChatGPT里的GPT全称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翻译成中文为: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
说白了,它就是一个“会说话”的AI。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模拟真正的人类一样聊天交流,甚至还能完成写邮件、方案、视频脚本、翻译、编写代码........。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办不成的。
而,我们在感叹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同时,不得不生出这样的担忧。未来我们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哪些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更高?
什么类型的工作容易被AI取代?
1、结构化、低技能
结构化就意味着模式化。比如洗碗就是一个十分模式化的工作,只要跟着步骤做可以把碗洗好。还有那些不需要天赋,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重复性劳动,无需用脑,熟练即可;工作空间小,工作时,极少接触外界的工作也容易被取代。如:生产工、装配工、流水线作业、打字员、清洁工等。
在效率和质量都无法与人工智能匹敌的情况下,随着这项技术的成本降低,结构化低技能的职业势必要被淘汰。
2、优化型
如将数据中可量化的变量最大化,就归类为“优化型”的职业,比如个人信用评估员,他们只需将客户最近的商业行为罗列出来,根据信用评估表一一对应,最终得出信用评分就可以了,所以看出他们所做的工作得出的结果都是可以量化的。
而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善于数据分析将结果量化的一个“行家”。
客服代表:ChatGPT可以通过自动回复和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帮助企业提高客户服务效率,降低客服代表的需求。
普通话老师:ChatGPT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模拟不同口音和语气的普通话发音,帮助人们练习口语发音,降低对普通话老师的需求。
翻译:ChatGPT可以通过自动翻译技术,实现文本的快速翻译,降低对翻译人员的需求。
文字编辑和校对:ChatGPT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文本的自动纠错和语法检查,降低对文字编辑和校对人员的需求。
虽然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但它们并不是万能的,仍然需要人类的监督和管理,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人类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是无法替代的。因此,职业的替代和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因素。
哪些行业不易被替代呢?
第一,创造力。
AI不具备进行创造、构思以及战略性规划的能力。尽管AI非常擅长针对单一领域的任务进行优化,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值,但它无法选择自己的目标,无法跨领域构思,无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也难以具备那些对人类而言不言自明的常识。
第二,同理心。
AI没有“同情”“关爱”之类的“感同身受”的感觉,无法在情感方面实现与人类的真正互动,无法给他人带去关怀。尽管目前科研人员已经致力于改进AI在这一方面的缺陷,但目前仍很难从一个机器人的身上得到心理所期待的真心的关怀,收获心灵上的慰藉。
第三,灵活性。
AI和机器人技术无法完成一些精确而复杂的体力工作,如灵巧的手眼协作。此外,AI还难以很好地应对未知的或非结构化的空间,并在其中执行工作任务,尤其是它观察不到的空间。
1、心理学人员
机器无法理解人类的情绪,但依然可以学会用某些方法来处理与情绪有关的问题,就好像不理解“什么是诗”的机器依然可以写出不错的诗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器确实可以胜任心理咨询的工作,因为心理咨询原本就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人类的情绪可以被有效地处理。
然而有些时候,急于处理问题恰恰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机器无法处理这样的悖论,而习惯了机器思维的人类同样无法处理。
同时,心理治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倾听,这一点人工智能也是难以很好地完成,而且需要心理治疗的人目前也难以接受向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倾诉。目前人工智能对情绪和心理的理解仍然在初级阶段,短时间内很难有显著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