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来到了人生岔路口的小安、陆岛、连琨同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延迟毕业。
从前,“延毕”的原因通常不是考试挂科、论文被毙,就是学分未修满等,是学生们被迫的选择。而近年来,为了保住应届生的身份或考研、考公、实习……一批批学生开始选择主动“延毕”。一些学生为了继续在校园里享受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便利的复习空间,甚至通过“主动挂科”等方式获得延毕的资格。而不同高校对“延毕”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应对措施,又导致不同地区的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选择和思考。
“延毕”背后的心理究竟是什么?主动“延毕”后,大家的状态又怎样?是否实现了最初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群延毕生,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从985高校“延毕”的小安、陆岛,和连琨。
01早一点晚一点,没那么重要
姓名:小安
年级:研三延毕
凌晨3点46分,小安终于结束了一天的论文课题工作,这是他延毕这半年最难忘的时刻。他走在寂静的小路上,微风拂过,带走了丝丝的困意。披星戴月的小安此时只想赶快回到寝室,躺在床上闭眼睡觉。
2021年3月开始备考公务员,7月开始暑期实习、投秋招,10月公务员考试,12月选调生考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小安是个对自己有着明确规划的人。
小安表示,自己原本应该在2022年1月毕业,如果要想顺利毕业最起码得提前半年就着手准备毕业课题,但那会儿与秋招的时间和公务员考试相冲突,所以他只能权衡利弊,两者选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