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职院建设需要本土红色文化,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其深厚的廉洁价值不能搞“拿来主义”“形式主义”,不能搞成“两张皮”,而应科学融入、合理融入、有机融入。推进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清廉职院建设的深度融入,需要结合清廉职院的基本内涵,切实做好四方面的结合。
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确保政风清明。充分挖掘本土红色场馆、革命遗址遗迹背后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廉洁文化因子,把它们与党员干部的权力观、政绩观、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等深度融合,提高干部群体的防腐意识,涵养清廉政风、筑牢防腐底线。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督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与学校领导干部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将业务发展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推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如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提质培优、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清廉职院”建设为奋进“双高校”建设保驾护航。应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保障教职工依法行使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加快管理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确保教风清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应充分运用红色文化强师德、清师风、铸师魂,推动立德树人事业不断前进。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不断汲取本土红色文化营养,培养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行,以及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确保学校优良、和谐的育人氛围。2018年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规定,要把廉洁当作铸造师魂的力量。高校职院应坚决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职责,充分认识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将廉政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严格教师从业标准,严明师德红线,把“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对每位教师而言,应时时事事塑造好自身形象,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确保教风清正。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确保校风清朗。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应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潜力,巧妙地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推动校园廉洁文化阵地、廉洁教育队伍、廉洁文化载体等建设,营造“清头脑、启智慧、润心田”的校园文化。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收集、整理、利用校内外革命历史照片、遗物和廉洁事迹等资料,逐步建立一段时期、一处景点、一位人物、一则故事的资料库,打造时、景、人、事为一体的红色廉洁文化资源体系。把廉洁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列入师德师风考核内容,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高度重视“以案说纪”警示作用,严格教师从业标准,严明师德红线,在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为学生做出表率。与此同时,创新清廉文化载体。在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展板、宣传板、微博、公众号等平台的作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确保校风清朗。
与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确保学风清新。近年来,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推进本土红色文化走进高校课堂,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用地方红色文化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有效拓宽思政教学模式,打造学科思政,以红色文化为突破口融合学科知识技能,探索学科思政建设。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洁课堂。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及时、有效地带进思政课的专题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清廉的意识和清新的学风。把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建构“三全育人”新格局,推进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举办相关教学比赛,推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更好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及职业素养教育。不断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到“大思政课”建设。近年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建构了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聘请知名专家、行业能手、典型人物等一批各行各业名人来校讲学授课,极大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确保学风清新。以本地红色资源为核心,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