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
全民成了厨子。
医护人员成了战士,
老师成了主播,
家长成了班主任,
只有孩子依然是神兽。
且不说平时辅导个作业就已经是“鸡飞狗跳”了,寒假在家看娃,又让很多家长到了濒临崩溃的边沿,措手不及一延再延的“悠长假期”,娃24小时粘身,宝爸宝妈除了带娃无限循环床头山、阳台岭的旅游新模式外,怎么让娃学习显然已成为烫手山芋般拯待开发的新课题。
而随着教育部红头文件的下发,各地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延迟开学。学生不能到校上学,肯定会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业紧张不已。在家里,孩子的学习怎么办?孩子的学习内容会不会耽误?大学、初高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律性,对学习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家长还可以略微淡定,可对写作业都要“远交近攻”的小学生家长来说,心理的恐慌和焦虑可不是一般的大。
其实家长们大可安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要打开方式正确,每个家长都可能身怀绝技,成为自己孩子最优秀的老师。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个关键点,挖掘出你的优秀老师潜质吧。
1,别让你对学习的理解成为孩子恐惧的开始
玲玲是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姑娘,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可以让孩子在家里说说字是怎么记的,有兴趣的可以写一写。老师的作业要求非常清晰,“可以”不是必须,“说说字是怎么记的”是让孩子分析一下字,帮助孩子加强对字形的记忆。“有兴趣的写一写”,是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出的不同的挑战,有的孩子学习好奇心比较强,愿意多尝试新鲜事物。对于他们来说,写字不是一种要求,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一种游戏。所以,老师的作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对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而且符合学生的年龄。但是玲玲妈妈看到老师布置的这项任务,就对玲玲说: “把老师教的字每个都写两行。”
对玲玲这个刚刚 上学几个月的学生来说,妈妈的要求有多难呢?妈妈不知道。她觉得只有四个字,一行写八个字,一共也只有六十几个字而已,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玲玲刚刚六岁零八个月,她的小手肌肉群还没有完全长 好。按照她的能力,一行字一般要写四分钟左右,八行就要用将近半个小时。六岁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让她专注地做一件事长达半个小时,已经远超出了她的能力范畴。
玲玲属于注意力比较分散的孩子,她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超过十五分钟。同龄的孩子,各自发育情况不一样,彼此的差异会很明显。所以对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来说,写六十几个字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也许是一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多小时。
此外,玲玲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就应该是老师说的“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写一写”中的“有兴趣”的一类。正是妈妈这种想当然让玲玲对写作业产生了恐惧,因为妈妈的要求是她力所不能及的。这就形成一个“她完成不好,妈妈生气,妈妈生气,让她紧张,她越紧张,妈妈越觉得孩子没有尽力,从而让妈妈的情绪开始波动,最终导致孩子对作业产生排斥,第二次作业会完成得更糟糕” 的恶性循环。
这个恶性循环的导火索是什么呢?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妈妈篡 改了老师的作业呢?
2,走出陪的误区,为孩子建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是不是每一次见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吗?拿来我签名!今天的任务是把这本题做完!你都多大了?为什么不能自己独立完成?抓紧时间,写完就能看奥特曼了……
以上问题身为小学生家长的您中了几枪?我知道身为父母到底有多累,看到娃的作业恨不能将头塞进冰箱去降温。不过,与其在暴力作业的循环中纠结,用各种线上补习班来让孩子保持在线安静,其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厌恶。这个假期,不防跳出这个循环,开始为孩子建立好习惯而努力。
(1)坦然接受孩子的不会。
孩子对某些知识掌握得不好,父母会表现出非常不理解。其实站位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父母并没有蹲下身来看孩子的世界。一位妈妈曾和我谈到女儿写日记的故事。她的女儿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老师让孩子们用“笑脸图”表示这一天的心情。如果过得非常有 意思就贴上一个笑脸,如果有点伤心就贴上一个哭脸,如果这一天过得还好,就放上一个平平的脸。同时老师也告诉孩子们,还可以把让你笑的故事画出来,如果能够用自己学的拼音、汉字把故事写出来,那就更棒了。于是妈妈就让自己的女儿写日记。孩子写:“我很高兴!”妈妈说: “你为什么高兴呀?”女儿又写:“我吃了同学的蛋挞,我很高兴! ”妈妈觉得还是不满意:“你干吗吃人家的蛋挞呀,你要写出来女儿又擦了, 但是这回她写了半天也说不清为什么吃别人的蛋挞。这样一篇日记孩子写了一个半小时,妈妈生气极了,找到我说:“这孩子太磨蹭了!”
是女儿太磨蹭了吗?当然不是,是妈妈对一个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的要求太高了, 他们能够用图表的形式记录自己一天的心情已经是超级棒了,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能回忆出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就是对一天最好的总结。而父母要求孩子把事情写具体,这已经是六岁孩子的极限了。
在陪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不会做,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表面下掩藏的才是实质问题。孩子的答案是错的,肯定是他的思维出现了问题。让孩子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父母才可以了解到孩子到底哪里
第二,允许孩子作业中有不会的题。有问题。对和错是一种状态,不会也是一种状态, 让孩子把自己真实的状态展现出来,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第三,要蹲下身子看待孩子。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作业很简单,所以才 会看到错误就怒火中烧。家长觉得简单的事情,对于刚刚接触这一知识的孩 子来说,却很可能是一件很难的事。孩子需要理解,需要来自亲人的理解。
(2)教会孩子解题思维而不是追求结果正确
爸爸陪丽丽一起做题。第一题:张老师带了 460元钱,每个篮球90元,可以买几个篮球?还剩下多少钱?丽丽跟着爸爸一起大声地把题目读了两遍,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条 件用大圈圈了出来,然后很郑重地写下:460-90=370(元)。爸爸保持着 绝对的冷静,说:“丽丽你做得不对,应该用460 + 90。”丽丽懵懵地点了 点头,立刻把自己的答案擦掉,按照爸爸说的写出了答案。
爸爸对丽丽极有耐心,她遇到困难的时候,爸爸也能保持冷静不发脾气,但很可惜这种陪伴是无效的。因为爸爸只关注了解题的结果,却没有对孩子的思维进行训练,他省略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丽丽即使做一百道题,也没有真正学会解题的思路。
父母不单单是给孩子讲会一道题,而是要帮他总结规律。剖解规律不是靠父母,而是靠 孩子自己,只有他自己发现规律,才可以找到通向成功的大门,也才可以不断地提升学习的兴趣。
(3)保护好孩子的专注力
七到十岁的孩子开始进入最初的学习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可达二十至三十分钟,但稳定性不强,很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陪伴孩子学习的时候,要避免在旁边唠叨式地辅导和说教,为他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此外,看电视、听广播、听音乐、和邻居聊天,甚至夫妻间拌嘴、吵架等行为都应该尽量避免。当孩子不能专心学习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在一旁唠叨,而是要用简练的语言指正他的行为。如果他学习的时间过长,我们可以适当让孩子放松一下,劳逸结合才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更高。孩子的大脑得到休息,才可以更好地学习。
(4)用表演的方式来记忆
孩子都有做游戏的本能,所以表演对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英语学习,孩子很难对抽象的单词有深刻的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用游戏的方式来记住,而角色扮演,就是其中最容易上手的游戏方式。而且英语学习中,教改的方向也对孩子的听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父母不妨模拟真实生活,让孩子向你介绍自己,介绍他的爱宠、玩具、娃娃……通过这些介绍来了解英语思维中与中文不一样的说话方式。
刚开始可以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是谁。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逐渐加入:我是谁的x x ;我是做什么职业的;我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我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我最喜欢什么课;这是我的好朋友X X ;他今天心情怎么样;他今天碰到了什么事情;今天是x x节日,我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庆祝计划……
由浅及深,每次制定一句话或两句话或三句话的小目标,让孩子有自信地找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更愿意表达。
(5)让学习成为游戏和兴趣
想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成就感和有趣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如何让孩子的学习像游戏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探索的。
比如学习生字的时候,除了写,还可以用笔画一画,找找相关联的事物,顺带可能就做成了主题式学习。相比填鸭式学习,“主题式学习”的好处与本质在于: 打破学科界限,帮助孩子从角度,全面立体的认识一个主题,加深理解;以孩子兴趣为主导,主动学习,提高参与度,培养问题意识、自主探究能力。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芬兰课堂上就有些 “主题式学习”的小片段。大家可以参考。其中一段,他们以“脸”为主题:
老师先让孩子们用手量五官的比例,这涉及到了数学的“测量”“比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体验。然后又跨越到生物学:“动物什么样的脸型更适合在冬季生活?”孩子们一边做手工,一边给出各种有趣有逻辑的回答:有的说狭长的脸,散热面积小! 有的说毛多的脸,更保暖!还有孩子想到漫长冬夜里,反光的脸更安全。
疫情期间,宅家不寂寞,亲子享欢乐。做孩子的好老师,拯救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吧。点开下面的链接,走出陪伴的误区,开启一场华丽的逆袭,决不让嘶吼咆哮成为孩子日后对老母亲刻苦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