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清明,是人们祭祖的日子。在这连接生死的一天,我们更需要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因此,外滩君邀请了儿童互动图书创作者,特殊教育教师徐海娜,与我们谈谈什么是生命教育,以及怎么进行生命教育?文章也列举了一些优秀的图书,供家长参考,与孩子一起,在阅读中领会生命的意义。
文丨徐海娜 编辑丨张凌锋
四月,在北方长大的我的眼中,是一个莺飞草长的季节,柳树长出嫩芽,院子里爷爷种的梨花,一树一树的洁白。北方的四月,干涸了一冬的枯枝全部生机重现,让人心底也充满莫名的力量。
长大后到了南方工作,才发现南方的四月是那样的不同,到处飘满了落叶,很像是北方的秋,让人疑惑。仔细看,才发现原来是新叶萌生,旧叶才脱落。
无论南北方的景色如何地不同,四月都是生机勃勃的。因此,四月,在我的记忆里,一向都是美好的,而且在这个月份里,还有两个人类文明史上古老而重要的节日,一个是东方的“清明节”,一个是西方的“复活节”,它们不约而同也都与“生命”有关。
在这个时候,我们来谈谈“生命教育”真是再适合不过的一件事。
我记得每到“清明节”,我的家人都会起个大早去“上坟”。现在的小朋友可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上坟”了,而那时候,是“土葬”和“坟地”尚有余存的年代。
倘若家人愿意带上我,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起床出发,我必定会觉得兴奋。能跟着大人们到祖坟前去磕头,仿佛也是一种荣耀。我们真的会带着扫把和铁锹,扫墓,培土,摆放祭品,磕头,一丝不苟。
爷爷望着远山长叹,我也学着一脸肃穆。大人、孩子的神色都与往常不同,那是一种哀而不伤的平静。这时候,太阳出来了,照着我们,内心十分澄净。
这大概是我最早接受的生命教育,也是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从家庭中接受到的一种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起点
人,生而有意义
一个人的人生,怎样才是有意义的呢?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文化中,死亡仿佛就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福荫后人,也可以令人惧怕。
人们祭拜祖先,有着现实主义的考量,但是,另一个方面,也有着关系和情感的表达。
正是在清明节这种家庭祭奠先人的仪式中,我们知道了自己是谁,从何处来。我们也从中知道,哪怕一个人已经死了,不管他或她多么微不足道,都是会被家人和后代所挂念,这恐怕是我们最初关于人生意义的启蒙。
人,仿佛总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人生的意义也在这些关系和贡献中被定义,生死均不例外。但是大约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脱离了所有的社会关系和人生做为,人还有没有生存的意义?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就是,“人,生而有意义”,每个人的降生都是独特的,就像是我后来给孩子读的许多绘本中描述的那样,“You are unique”,每个人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独特而有意义的,轻生的概率也会降低吧?每当看到关于学龄儿童轻生的新闻,我都心痛不已,他们有的才十几岁,有的甚至还未到十岁,便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教育要趁早,但绝对不是靠着口头说教便可以让一个孩子认识到他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并值得珍爱的。
假如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成绩好,才能赢得父母的笑容”,“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捡垃圾”,又如何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假如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成人指定的那条路是可走的,而自己的能力
却不足以达到成人的期望,他们又该从哪里找到生活的意义?
我想起我曾在香港生活的最初几年的感受,一个驻守公共厕所的清洁工,会为自己负责的厕所的洁净感到自豪,还会夸赞如厕的孩子懂得怎样维持清洁。
他们从不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卑贱,而是表现出对自己职业非常明显的自重,十分看重自己在清洁这件事上的专业表现。他们脸上自豪的光是内地少见的,这种光辉来自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然而,我们的很多孩子至今还活在一种意义和价值的“不确定”之中,他们常常怀疑自己活着的价值,考的不好,学习不好,将来不能成为家长老师眼中有用的人,会怎样?
这种不确定自己的生存是否有意义的状态,会让他们在面对逆境和打击的时候,失去坚强挺立的根基。
我们知道,建立在沙地上的房子,风雨一来就会倒塌。唯有建立在磐石上的房子,才能经得起人生风浪的考验。
信仰、信念、爱、意义和价值的确定感,无论是什么,人的内心都需要有所支撑,孩子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