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个经典的观点:“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就做事而言,首先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再确认是正确地去做一件正确的事。这么说似乎有点儿绕,但是,当读到孙民云老师《追寻对的教育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就让我想到这些,对教育人来说,追寻对的也即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正是所有教育工作的起点与路径吗?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是“读:追寻教育的精进之道”“思:追寻对的教育方式”“行:追寻‘因我而改变’的价值”,三篇内容对应了书名的三层意思:在阅读中确认教育方式,在思考中把握对的方向,在行动中追寻教育理想。
先来看看孙老师的读。他在阅读中确认了哪些教育方式?从各章文题可见一斑,如“反思,教师专业自觉的重要标志”“教学机智,教师应该走进的境界”“起于生命,达于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之所以在阅读里发现教育方式,不能不提的是,孙老师所读多为经典著作,他透过经典,接收到了无数美好教育的信号。比如开头数章,他读的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马克斯·范梅南的作品。这本书是教育现象学的大成之作,不仅在于对教育智慧的阐释与传达,更在于这本书极为情境化地回应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应有的正确观念与行动策略,聆听儿童的需求,迷恋儿童的成长,孙老师清晰地意味到这些,所以他会这样写道:
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让每个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师——真正的教师。……让每名教师成为真正的教师,简单来说,就是要如同马克斯·范梅南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发展一种“指向儿童的价值取向”。
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立足于教育原点,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孙民云老师对另一本书的精读,同样值得一提,即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孙老师归纳出三条,传达出怀特海本书的思想精髓,几乎称得上是教育箴言:生命:“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活:教育的唯一主题;生长: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节奏。今天看来,这几个提法并不新鲜,但《教育的目的》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引领了教育的先声,尤其对于教育的节奏的分析,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而孙老师的解读,难得的就是他的理解、辨析,都是从活生生的教育现场中来,贴近一线,能很好地将这些教育方式讲透彻,为人接受。
再说“对的”,这不断体现在孙民云老师的思考与追问里。事实上,孙老师对什么是“对的”,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所谓“战战兢兢地行走”,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当下很多教育工作者缺少的谦卑与内省,他说:“何为对的教育方式,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确证的问题。”“教育的困难在于,教育的结果往往要多年后才知道,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是何其理性,又是何其温暖!我以为,能有这样的敬畏与细谨,那么所做的教育离“对的”总会慢慢靠近。中篇之“思”近30篇文章,正是通向“对的”的桥梁与通道。作者评论教育现象,观察教育教学现场,思考教师专业成长,还有对办好学校的零思碎想,从这当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意义的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方式,用他的话说:“虽不能体系,但我个人的教育观念、办学思想等自然而然地‘粘贴’其中。我也相信,只有过上反思性的教育生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教育者才可以真正明白教育的可为和不可为,当为和不当为,对的教育方式方能逐渐明朗。”
若说教育即行动,应该无人反对,坐而论道,莫如身体力行,由此观之,全书第三篇“行”,既是此前读与思的延续,更是对读与思的实践升华。本篇文字是作者跨越十年,作为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写给团队的书信,与伙伴对话,讲述学校故事,表达建设愿望,书写学校愿景。从这些饱蘸真情的书信中,能看到一位教育行动者,在十年的光阴里,为区域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也能读到他对教育的理解更趋明亮且从容。
在书里,孙民云老师多次提到马克斯·范梅南的“召唤”,“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我们的活力,让我们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他说,教育即聆听召唤,并以行动回应召唤。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追寻对的教育方式》正是孙民云老师对作为教育人的读者的召唤,就让我们以“追寻对的教育方式”,回应他这份真挚而炽热的召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