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教育是公平的

条评论

教育是公平的

科技正在为老师、学生、家长赋能,助力社会迈向普惠教育。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演员杰勒德尊诺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酝酿出的这句台词,背后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一种现实:教育是公平的,教育资源并不公平。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教育本身也被赋予“去中心化”、“智能化”的特征,试图补齐教育差距中的“短板”。去年,南方周末《2018中国在线教育消费者调查报告》充分分析了中国中小学在线教育消费者使用习惯和行业现状。近一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度野蛮生长的在线教育市场,如今迎来了更大的机遇。

基于此,南方周末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进一步聚焦普惠型在线教育*,从公益视角研究我国城乡教育现状,以及在线教育的普惠作用,深入调查在线教育在一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村地区对孩子、教师及家长带来的影响,并将重点结论集结成《2019中国中小学普惠型在线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本文及本白皮书对普惠型在线教育的定义:不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村地区,学生和教师普遍用得起、用得到的在线教育教学,形式以学科辅导、综合平台和作业答疑为主。

  • 普惠型在线教育照亮“大多数”

据白皮书显示,普惠型在线教育覆盖广泛, 70%以上中小学生的使用年限集中在1-3年。

教育能改变命运吗?

一位中学老师曾这样评价在线教育的发展:“最早的时候在线教育可能就是一块屏幕,没有任何交互,慢慢有了文字交互,现在又有了AI互动,这是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

在他的观察中,三四线城市家长对于普惠型在线教育的接受度往往更高。丰富而优越的师资条件,能够承担的教育成本,灵活的学习时间等成为主要原因。

同样的结论在白皮书中有所体现。本次调查发现,在一二线城市和乡村地区之间,教育群体的“大多数“——小镇教师、小镇少年,也是普惠型在线教育的拥趸。他们身处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教育条件不算艰苦,但也称不上优质。他们对自己的发展存在困惑,却鲜少被关注。当面对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的浪潮,他们积极拥抱,渴望自我提升。

教育能改变命运吗?

据白皮书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更看重运用普惠型在线教育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能改变命运吗?

本次白皮书受访者对当前普惠型在线教育市场品牌的认知

  • 公平与质量,期许未来教育

与其说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不如说相信“教育改变未来”,当普惠型在线教育赋能教师、学生和家长,又会给教育本身带来什么?在11月14日举办的南方周末2019年普惠型在线教育座谈会暨《2019中国中小学普惠型在线教育白皮书》发布会上,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企业代表展开了分享和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田丰研究青少年教育多年,同时又是几代教育变革的见证者。

在他看来,“中国以前的大学教育是一个精英教育,所有上过大学的人出来就是精英,但是在高考扩招之后,大学教育是大众教育,需要考虑大众的需求,要考虑现在的教育手段能不能够满足大众的、真实的、最底层的需求。”而正因为对“教育改变命运”依然心怀敬畏,做普惠型的在线教育才显得更为坚定。“我们要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用丰富的科技手段去支持他们,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

教育能改变命运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儒学教育的总结,现今,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仍然是教育领域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认为“在线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期许,正是看它能不能满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诉求。当下的每一次尝试,都会是未来的基石。”

教育能改变命运吗?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人类教育有一些是永远不变的,有一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的。”对于教育改革的诉求,不外乎个人发展和社会意义。在朱永新所著的《未来学校》中,当下的教育像是工业社会中流水线的缩影,教育为职业准备,所以是统一的,非个性的。而未来教育所需的定位,正是扬长的教育,是个性化定制的学习。

从理想主义出发,我们大可尽情构想一个教育的理想国,而洋葱数学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则从现实出发,以技术和产品的角度来理解“普惠教育”。用在线教育的模式让名师资源数字化,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计算使得每个学生个性学习,既是统一又是定制。针对未来教育,杨临风认为,与其让老师、家长监督孩子学习,更希望看到孩子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一个充满互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育带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需求。“我们无法照搬他国教育体制,但是可以借鉴更多成功细节。”南方周末新闻部副主任、教育版负责人钱昊平从媒体报道的视角切入,认为教育不应过多宣传成功,而应重视成长。

教育能改变命运吗?

圆桌对谈嘉宾: 朱永新、杨临风、钱昊平(自左至右)

从理念出发,应试教育是苦的,或者是僵硬的,可是相对而言是公平的。素质教育似乎个性而又有温度,但也要避免变得“贵族化”。从现实入手,科技正在为老师、学生、家长赋能,助力社会迈向普惠教育。

一切思想的输出和为之所做的努力,都是在探寻教育改革的道路,这一场思想碰撞,正是先行者的责任感之所在。当科技为教育之火添油加柴,我们对教育的期待也更为长远。

欢迎搜索《2019中国中小学普惠型在线教育白皮书》查看完整版报告。

教育能改变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