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育孩子,不能机械地照搬书上的道理
前几天看见了这样一幕——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姑娘咯咯笑着跑,一不小心重重摔在了地上。小姑娘放声大哭,她的父母却站在一边,像背课文一样反复地说:“宝宝自己站起来!宝宝可以自己站起来!”
这也是我记忆中熟悉的场景。我是一名高一学生,出生在各种育儿书泛滥的年代。我的父母都毕业于国内顶尖名牌大学,也一样“沉迷”于这些育儿书。后来,又从育儿书看到了育儿博客,再到微信公众号。不管哪个平台,总有一种观点很受追捧——孩子摔倒了,不要扶他,要让他自己站起来;孩子害怕的时候,要鼓励他“克服困难”,不允许他后退甚至逃避;孩子就学校里的事情求助家长的时候,要让他自己去解决,不能“越俎代庖”。因为“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勇敢”。
我的父母当年就深信这些观点。小学一年级的一天,我带了几块糖到学校分给新交的好朋友。一个班里的“小霸王”女孩看到了,就威胁我每天给她买糖,不然就告诉班主任我上课吃糖。我吓坏了,连续给那个女孩买了一周的糖,后来还是告诉了妈妈,妈妈让我告诉班主任去。我希望妈妈和我一起去说,妈妈坚持让我自己处理,让我自己去告诉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很严厉,她和那个女孩是当时我在学校最害怕的两个人,我真不知道应该怎么讲述这件事情。独自面对这两个人,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助感和恐惧感。当时,一个念头在我心里种下了:“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必须自己面对处理,没有人帮助我。”直到现在,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问题,我还是想自己处理,对于别人的帮助既不习惯也不适应。我觉得需要别人帮助就表明自己软弱无能,而且会让所有人都觉得我软弱无能,这种想法一度令我极其痛苦。
其实不止我一个人,许多朋友都告诉过我,她们的父母为了让她们“独立勇敢”,也干了许多令她们尴尬甚至让她们感觉无助的事情。作为一个刚刚找到一点独立权利和独立人格的高中生,我一直想有机会把这些话告诉更多的爸爸妈妈——
父母希望孩子独立勇敢无可厚非,想要锻炼孩子独立勇敢也是一件好事。但是,都应该适度,要看当时的情况,也要看孩子的性格,不能机械地照搬书上的道理。
比如说孩子摔倒这件事。如果孩子摔倒之后自己都没把这小伤当回事,拍拍屁股就起来继续跑了,家长也没必要追上去说“宝贝没事吧?”“让我看看宝宝伤到没有”这样大惊小怪。但是如果孩子看上去很疼,很委屈,特别想要妈妈抱一抱、安慰一下,家长也不应该为了锻炼孩子“独立勇敢”而站在一旁,非要等着孩子自己站起来。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麻烦,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面对。有些道理孩子并不真正理解,应对复杂或者敏感的情况时还是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办。孩子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和孩子手拉手一起面对,一步步解决问题,或和孩子一起跟老师谈谈。把孩子一个人放在这个艰难处境里,孩子会感到特别的无助和无力。
我自己的感受就是,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安全感。不管你决定做个慈爱的父母还是严厉的父母,是权威型家长还是朋友型家长,只要你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就好了。
有人肯定要说了:“我和孩子一起处理事情、给孩子安全感,孩子长大了自己不会处理事情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力量并不是全部。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来自学校,来自家庭,也来自他人来自经历,来自未来的社会大学。
父母只要爱孩子、接纳孩子就好了。全心全意地爱孩子,给孩子安全感,然后放手让孩子经历阳光和风雨,学到自己该学的功课,领悟自己的人生滋味。也许,这才是真正地培养孩子独立勇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