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曾经发布《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认为,68%中国家长为孩子教育感到“比较焦虑”。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在美国肯定够了,在中国肯定是不够!”可见,当前教育焦虑症已是社会一种“流行病”。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我国许多家长有意无意把“早学”“多学”当成“早慧”。不少满脸童真的幼儿园孩子业余时间要上“幼小衔接班”。进入寒暑假,很多中小学生比平时更忙,要参加各类补课班,有的还要参与海外游学项目,巨大开支也让不少学生家长感叹“收入撑不起一个假期”……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殊不知,教育“抢跑”对孩子无异于拔苗助长,家长是好心办坏事,要不得。孩子的教育不会“速成”,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起点如何“抢跑”,孩子成长过程中依然会冒出许多问题,可能中间要“暂停”“检修”,不一定“抢跑”就能早早冲过终点,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学习要遵循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每个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比较符合绝大多数孩子成长实际,“抢跑”教育方法,有违规律,也不科学,不少事实证明其常常会事倍功半。
其实,教育“抢跑”之害,不少家长并不是不理解。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渴求子女成才,急功近利,不惜竭泽而渔;家长盲目从众,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社会众多培训机构、辅导班诱惑;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评价孩子成才标准仍然按分数高低“排队”“分数至上”,忽略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习惯、潜力、心理等因素……
笔者认为,教育“抢跑”要叫停,更要“三思”。
政府部门要做好教育内涵式发展,将优质均衡教育资源蛋糕“做大做强”,覆盖到更多地区、更多学校、更多学生,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打破“一考定终身”“一把尺子评到底”痼疾,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为孩子画出一条公平合理“起跑线”,有效防止家长把孩子宝贵时间浪费在“抢跑”上。
学校要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深刻认识到分数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的生命奠基,打好人生底色。为此,要大力落实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不同素质、禀赋学生提供多条“跑道”。
家长心态需要自省,要静待花开,改变孩子“先飞”观念,消除教育焦虑,不人云亦云,不虚荣“炫耀”。要认识到只有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科学有效的教育。要改变“圈养”思维,对孩子进行“慢育”,不急于求成追求速度,而要让孩子在成长中享受成长的快乐,学会发现最好的自己,“适时适量”主动加注“助跑剂”,在选对的“跑道”上“放飞”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