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课外补习经历对大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条评论

课外补习经历对大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这样的高中教育,才会让孩子上了大学更有优势!这样的高中教育,才会让孩子上了大学更有优势!

高中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高校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大学扩招,一部分学生面临大学的课业和学术研究,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短时间难以融入。

高中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业表现是否有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以及学科竞赛,进入大学后学习就更有优势吗?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鲍威对北京市57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控制型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而互动探究型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学生学科竞赛辅导经历对大学专业兴趣并无显著影响。

鲍威认为,作为承上启下作用的高中教育,长期以来被狭义地理解为升学应试,而其“为大学阶段成功学习而准备”的衔接功能却遭遇忽视。

现 状

高中与大学间存在坚硬的壁垒

对多数人而言,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极为艰难的阶段。大学新生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压力与挑战:调适或建构新的人际关系,自主安排时间和财务,更重要的是适应大学环境的学术氛围和学习方式。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两者之间的“断裂”被视为阻碍高中与大学顺利衔接的障碍。在中国,解决上述问题尤为迫切。以高考作为分水岭,高中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倾向,与此相异,大学教育改革则不断强调宽博性、选择性的特色。

两种不同特质教育模式的冲突,使得高中与大学之间形成了相对坚实的壁垒,进而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术融入障碍。扩招之后,学生学业基础薄弱、学习目标模糊、学习策略缺乏、主动性学习参与不足等现象日趋突出,制约了高校教学的正常运作。

综观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国家,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转型,各国都积极推进高考制度创新与改革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异质性。

这样的高中教育,才会让孩子上了大学更有优势!

调 查

互动探索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研究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权威控制型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高中课堂中,应用最为频繁的是及时反馈型和权威控制型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话语权,知识建构呈现单向传递。相对而言,互动探索型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并未在高中课堂得到积极推广。

究其原因,这一方面可能源于相应的激励制度、教学管理、评价方式的缺乏,中国传统中教师的权威地位,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被短期的教学改革所撼动。

另一方面,正如研究分析结果所显示,在现行高考选拔制度下,由于权威控制、及时反馈等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提升学生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因此,即使该类教学模式背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方向,但在现实高中教学实践中,仍被视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课堂虽然重视演示与讲解,但互动参与、发现探究的教学要素贫乏,忽视学生感性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积累。这种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将抑制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从专业兴趣来看,高中的互动探索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在大学阶段对所学专业及课程内容的兴趣。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对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兴趣发展的鼓励,有助于学生升学后快速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帮助其完成从高中向大学的顺利过渡。

这样的高中教育,才会让孩子上了大学更有优势!

课外补习经历对大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高中期间曾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占比37.7%,学科竞赛辅导的学生占比28.0%。可见,课外补习和学科竞赛辅导成为高中学生课堂外的重要学习经历。

比较了不同类型高中的学生群体的课外学习经历。研究发现,学生的课堂外学习经历与高中学校选拔性显著相关。重点高中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例达39.9%,参与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31.0%,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学校。

就学科竞赛辅导经历而言,高中参加过学科竞赛辅导的学生的大学专业成绩更高,但院校满意度更低。相比未参加学科竞赛辅导的学生,有此类经历学生的院校满意度提升机率降低0.061倍。

另外,与预期相悖,学科竞赛辅导经历对大学专业兴趣并无显著影响。高中参加课外补习的群体高考成绩更低,参加学科竞赛辅导则对高考成绩具有显著提升作用。

虽然目前课外补习已成为我国高中生在课堂场域外的重要学习经历,并且该学习经历对其在大学阶段的形成专业兴趣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学生的院校满意度并无显著影响,对其专业成绩甚至具有显著的反向抑制作用。

针对该研究发现,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高中阶段课外补习的“补差”功能更为显著,主要为“后进生”提高学科成绩,而该群体往往学习能力欠缺、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在大学各项教学活动中也更易陷入学业适应障碍。

至于在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中高度重视的学科竞赛,其辅导经历对于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专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该群体学生多为学有余力的佼佼者,其在相关学科的特长和学习能力为大学入学后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优势。

对于学科竞赛辅导经历者的院校满意度相对较低的研究发现,虽然本研究尚无法对此提供有效解释,但却发人深省。这反映了这类拔尖学生对于院校专业教学具有较高的期待,但现有高校在扩招后普遍降低学术挑战性,使得此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这样的高中教育,才会让孩子上了大学更有优势!

建 议

高中与大学需要内核性衔接

对于高中教学而言,促进高中与大学之间的顺利过渡与衔接,不仅需要组织层面的制度性衔接,更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一体化和融通性设计,实现高中与大学教育间的内核性衔接。

具体而言,高中课堂需积极推进教学从传统的权威控制型的教师中心范式向学生中心范式的转变;需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自主学习、互动探索、个性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体验。

这不仅能够实现高中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学习经历的贯通与联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大学升学后的学术融入提供重要保障。

值得留意的是,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政策理念层面,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都认识到高中改变当前应试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现实中,在高考唯分数论的选拔标准下,权威控制型教学模式依然是我国高中课堂的主导,并在高考成绩中具有重要影响效应。该结论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究竟需要通过怎样的有效机制来推进高中教学改革?

对此,作为高中教学方向标的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体而言,需要重新完善高校学生选拔评估机制,弱化单一学术测评分数的比重,引入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应成为未来大学招生制度的重要改革方向,并以此为杠杆撬动高中课堂教学范式的全面改革。

此外,研究结论对学生家庭理性选择课外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学生家庭需充分认识到课外补习教育和学科竞赛辅导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合理适度地为学生选择课堂场域外的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