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伪成人观是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条评论

伪成人观是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陷入“校园欺凌”?家长要注意这3点

“伪成人观”是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一件接着一件,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作为父母,人们在不断地讨论和思考: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陷入“校园欺凌”?如何才能真正的避免和预防“校园欺凌”?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伪成人观”是导致青少年发生矛盾冲突和产生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就从“伪成人观”的角度来探究一下“如何避免或预防校园欺凌”的问题。

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陷入“校园欺凌”?家长要注意这3点

青少年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一系列“模仿”成年人的行为

一、“伪成人观”的产生

当一个孩子由“童年”发展到“青少年”阶段,他会发生很多变化:一个是“身体生理”方面的变化,一个是“思想心理”方面的变化。

这个时候,他会产生一种“成人感”,以适应新的年龄和环境。所谓“成人感”,简单地说就是“像成年人一样的感觉”。“未成年人”为什么要追求“像成年人一样的感觉?”

答案其实很简单,即:他们的所有模仿成人的行为的最终意图就是“为了获得应有的尊敬和认可!”

有研究者认为,孩子在“青少年阶段”并不知道如何面对“即将成年”的挑战,实际上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会忽略了一种客观事实,那就是“很多青少年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并未曾咨询过家长或老师”,他们会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处理。

成年人之所以不会认可他们的这种处理方式,那是因为他们的处理方式并未真正“符合成年人的价值观标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有自己的标准”。

只不过,他们那种“自己的标准”在成年人看来并不成熟,也不可行。这种在青少年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类似于成年人但又并不成熟的“行事观念”,我们把它称之为“伪成人观”。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在研究“自我”时,他惊讶地发现了“虚假自我”(The False Self)的存在。

温尼科特把“自我”分为“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两种,所谓的“虚假自我”就是指为了顺从父母或他人而假装表现出来的一种“临时性的自我”。

但是,温尼科特关于“虚假自我”的论述并不全面,他只关注到了其“消极顺从”的一面,而并未注意到其“积极争取”的一面。

与由“消极顺从”而产生的“虚假自我”不一样的是,“伪成人观”是一种由未成年人“积极争取”渴求获得成年人相应的尊敬和认可而产生模仿思维。

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陷入“校园欺凌”?家长要注意这3点

温尼科特关于“虚假自我”的论述并不全面,他只关注到了其“消极顺从”的一面

二、 “伪成人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将“化妆”等同于“美丽”。

在未成年人的眼里,走向成人的第一标准就是“成熟”,也就是“成人范儿”。只有拥有“成人范儿”的人才会得到成人们的尊敬和认可。

于是,在“成人化”的过程中,这些青少年的首要行动便是“化妆”。在他们的观念中,“成熟”意味着“漂亮”,而“漂亮”就是“化妆”,包括抹口红,涂指甲,画眉毛,敷面膜,染头发等等行为。

这就是“成人化”的开始,但这也是“社会化”的开始,如果家长们不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孩子这种“伪成人化”的行为,那么孩子就注定会收到不良社会习气的侵染,就注定会过早地接触“性和暴力”。

2.将“沉默”误认为“隐忍”。

在很大程度上,“沉默”意味着“忍气吞声”,意味着自己甘愿承受着来自外界的所有攻击和伤害。但是,“隐忍”的含义则稍有不同。“隐忍”的意思是将事情藏在内心,无论是否能接受,都用“不动声色”的方式来面对任何事情。

两者是有区别的。“沉默”往往用于“懦弱者”,他们不敢也无法反抗,只能选择“沉默”,也就是“忍气吞声”。而“隐忍”往往用于“坚强者”,他们不是自己不可以反击,更不是自己能力懦弱,而是为了自己更远大的目标,而将自己的“理想”和“实力”隐藏起来。如果需要,他们随时可以反抗。

很多青少年错误地将“沉默”误认为是“隐忍”,认为只要“忍”下去不但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练就坚韧的品质。然而,这种认识恰恰是错误的,也是“被欺凌者”之所以被“不断欺凌”的一个主要原因。

3.将“暴力”伪装成“正义”。

很多“暴力”的产生,来源于“报复”。这种“报复”并非出自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也许仅仅是因为“看了自己一眼”“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这种极微细的矛盾,他们便将其扩大为“暴力行动”。

然而,在这些暴力实施者看来,他们的行为其实并非“暴力”,而是一种“正义行为”。几乎所有殴打他人者,都会为自己的“暴力行为”找一个“正当的借口”,这就是一种“伪装”。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欺凌者往往将“正义”的概念理解为“报复”,为了“报复”而做出的“暴力行为”也是“正义的”。

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陷入“校园欺凌”?家长要注意这3点

几乎所有殴打他人者,都会为自己的“暴力行为”找一个“正当的借口”

4.将“个人意志”演变为“社会规则”。

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校园欺凌都会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欺凌者并非“个人”,而是“团伙”。在这个“团伙”中,有一个处于中心地位拥有“权力意识”的掌控者,其余人都是“跟班”。而这种“行为方式”绝不是未成年人的“原创”,而是来自对“成年人世界”的模仿。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以魏莱为中心的“欺凌团伙”,实际上并非每一个成员都对陈念有着所谓的“恩怨纠葛”,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是要去帮助魏莱欺凌陈念呢?

因为他们已经“被规则”了,他们必须服从于“团伙”中心的那个权力,否则,他们就将成为“被欺凌者”。要么选择服从“意志”,去欺凌别人;要么反抗服从,而从被别人欺凌。

“团伙”中的很多跟班,为了避免被欺凌,最终选择服从强权者的意志,转而去欺凌他人。魏莱就处于“欺凌团伙”的权力中心,她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发展成某种“社会规则”,所有成员都必须去遵守她的指示和安排。

5.将“朋友义气”凌驾于“父母亲情”。

作为父母,很难理解现在的一些孩子:他们对同学、朋友无话不说,但是对自己的爸妈却“闭口不谈”。他们宁愿跟一些“闺蜜”“死党”谈知心话,但绝不跟最亲的爸爸妈妈透露“半点信息”。

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的“义气”,作为“成年人”必须要讲“义气”,所以他们也学着成年人“讲义气”,只不过,他们的这种“义气”绝不会被成年人认可,更不会被爸妈认可。

如果对于“犯罪”来说,这种“义气”对朋友和自己都是有害的。在电影《少年的你》中,小北不惜用自己的青春和未来去“保护”涉嫌犯罪的陈念,甚至可以为她而去“顶罪”,这种“义气”也是属于“伪成人观”的范畴。

由此可见,青少年的许多“成人化行为”,实际上都是来自对“成人世界”的某种模仿,但是由于对其“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和理解不足,导致他们最终产生了一些列自认为可行的“伪成人观”,在这种“伪成人观”的驱动下,他们做出了一个个类似成人的暴力行为。

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陷入“校园欺凌”?家长要注意这3点

在“伪成人观”的驱动下,他们做出了一个个类似成人的暴力行为

三、如何防止青少年形成“伪成人观”,让孩子避免陷入“校园欺凌”?家长要注意这三点:

由以上分析可见,“伪成人观”是一种思维观念的偏差,这种思维观念偏差如果不及时干预和矫正,那么就会产生许多令“成年人”无法接受的行为。因此,防止青少年形成“伪成人观”至关重要。

1.加强孩子对“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的认同。

加强对“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异性关系,家长应该对人际关系中交往的对象,交往的目的,交往的方式进行引导,以免学生在处理时采用不恰当的方式从而引起意外结果或严重后果。

“亲子关系”的强化和认同,则应该让家长扮演着“主持人”的角色,负责主持和把握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或行为,包括感情上、行为上、观念上都要进行引导。

同时,对“成人世界”的所有现象和行为、规则进行合理的解释,以便孩子在模仿时不会走上“歪门邪道”。

2.让孩子不断地明确“家概念”和“法概念”。

“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概念”并不仅仅是意味着住所、家庭,还包括角色、责任、义务、情感等内容。

比如,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有情有义”,就绝不会在“同伴关系”中变得“冷漠”,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宽仁有加”,就绝不会在“同伴关系”中变得“残忍”。

“法概念”的明确是为了让孩子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成人世界”。但“法概念”本身并不仅仅是指“有形”的法律法规,还包括成年人“无形”的行为方式和处理原则。

这些都是共同构建“成人世界”的关键要素,将这些内容明确给孩子,一方面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矫正孩子在“成人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观念和不恰当行为。

3.在保证青少年得到应有的尊敬和认可的前提下,进行沟通和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模仿成年人?这不仅仅是出于“模仿”的本能,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想获得像成年人一样的尊敬和认可。因此,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即便是在教育已经犯错的青少年时也仍然会尊重他的自我。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逆反心”会那么强烈?因为作为父母的一方,在平时的言行举止或者教育批评孩子时,根本不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这样的“强势教育”,孩子就算是不敢立即反抗,他也不会在内心认可你的教育行为。既然都不认可父母的教育行为,那么父母的教育还会有效吗?

当父母的教育失效时,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会远离父母,去接触更多的同学或朋友,这就让孩子们受到不良影响沾染不良习气的几率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就极有可能陷入像电影中小北那种“伪独立”或魏莱那种“伪团队”的境地。

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陷入“校园欺凌”?家长要注意这3点

在得到一定的尊重和认可前提下,青少年的成长才会健康稳定

结束语:

也许,“伪成人观”并不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唯一原因,但它的确是推动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它为我们剖析了青少年为什么会产生出类似成年人的行为,也给我们解释了孩子的行为为什么不会被成年人认可,如果我们的确更够很好地矫正那些在青少年头脑中形成的“伪成年人观念”,那么青少年就可能会减少那些不被认可的行为。

从“成人世界”的角度来看,要尽可能地对未成年人进行“积极、正面的榜样教育”,更要减少“负面的暴力示范”,只有这样,青少年才不至于对“成人世界”产生误读和歪曲,才会减少对成年人的“暴力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