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春期,父母会产生的两个最大的疑惑,一个是孩子怎么如此叛逆,另一个就是怎么学习成绩就不好了呢?
父母会觉得,明明那么听话,成绩又那么好的孩子,怎么进入青春期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呢?不仅无法沟通,就算是孩子早就懂得的道理,也什么都不会了。
就像是在《金牌调解》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说孩子小时候很优秀的学生,到青春期,学习成绩下降,老师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对孩子就是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直言孩子是无药可救的人渣。
自从被骂之后,孩子慢慢地开始不完成作业,从二十几名掉到倒数。父亲喜欢把他和堂哥或是别的好孩子作比较,“你老是去网吧,人家谁谁都不去。”“你无药可救了,你这个人渣,你这个废柴。”父亲的咒骂像魔咒一样,终于,到了初三,孩子更加自暴自弃,辍学了。
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成绩越来越差,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找到具体的原因之前,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父母与青春期孩子聊天的场景。
场景一:回家就是两句话,作业怎么样?考试成绩怎么样?
孩子放学回家,爸爸在沙发抽烟,瞄到儿子回来,就问:“作业写得怎么样?”
孩子回答:“都做了。”
爸爸接着问:“考试成绩出来了吗?”
儿子心虚地回答:“出来了。”
爸爸说:“拿来我看看。”
接过儿子递来的试卷,鲜红的48分,分外刺眼。
爸爸火就蹭上来了,草稿都不用打地开始数落了:“你怎么这么笨啊,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人家就能考好,你怎么就考不好,下次,你考这么低的分,你就别回来了。”
儿子怏怏地回自己屋,不再说话。
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越比越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我不上班,专门陪你写作业,还不知好歹。”“你怎么这么笨!”
家长的焦虑往往表现在语言暴力上。也许我们自己都没有认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但却对孩子来说却是痛苦的。从语言上,孩子会感受到自己并没有成绩重要,感受到自己的无能。
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场景二:只要一拿起手机,或是看电视,父母就开始唠叨。
儿子吃完晚饭,掏出手机坐在沙发上,看着视频笑起来。忙了一天学习,他喜欢用这种方式放松,可是妈妈边收拾碗筷,边开始唠叨了:“怎么又在玩手机,懒得跟猪一样。屋子也不知道收拾,整天就知道对着手机,也不出去走走,眼睛都给你看瞎掉了。”
儿子放下手机,妈妈继续唠叨:“现在是学习关键时期,不要放松,不要掉链子,你看王阿姨家儿子多努力,你要少玩……”
儿子被一连串无休止的唠叨激怒了,大吼:“妈妈,你别说了。”
妈妈反问:“你这么脆弱啊,说也说不得啊。”
儿子夺门而出,留着妈妈在屋里边哭边说:“翅膀硬了,管不了。”
其实,对孩子来说,唠叨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唠叨”是什么?就是对一件事情反复不停地说。往往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当孩子没有按她的意思来,她就反复说,孩子会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到最后出现“我偏这样”的行为。
不管是责骂,还是唠叨都不是正确的交流方式,不能解决孩子青春期成绩下降的问题,有的家长说,这都怪青春叛逆期。
所谓叛逆期是指青少年处于心理的过渡期,这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加强,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他们对于任何事情都持有批判性的态度,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增大,加之父母没有正确引导,会对外采取不合作的抗拒态度。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成绩下降,也不都归因于青春叛逆期,学习压力大学习辛苦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父母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首先,孩子学习很辛苦,休息不够
电视剧《小别离》里,朵朵没有考好,黄磊饰演的爸爸安慰朵朵的话堪称正确沟通的范本:“成绩它都是螺旋式上升,知道吧,每次你一退步的时候,就是为下一次进步在蓄力呢,而且不管你考的分数是多少,只要你尽力了,爸妈都能接受。”爸爸建议寒假出去玩,去放松一下,用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里提到:“悠闲的时候才能学习。”一天的学习很辛苦,在学校没有机会玩,孩子回家看看电视玩一会手机,也是放松也是一种学习,家长应该控制好时间,给孩子喘息的机会,不能用辱骂和唠叨的方式,释放家长的焦虑。
“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方式是不对的,毕竟人不是机器。就算是机器,也还需要检修加油的呢。
其次,学习难度增加,孩子难免会有畏难情绪
丁磊曾经在出席母校奉化中学的迁校仪式上发表演讲。演讲中,他分享了自己当年惨痛的学习经历,在高中读书期间,全班54个同学,他倒数第六名。
被老师骂,拖了班级的后腿。高考语文不及格,英语也不好,母亲着急地让他向优秀的同学取经。他说中国的教育倾向于全面发展,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把每门功课学好,有的数理化好,但讨厌死记硬背,所以语文英语之类的文科就学不好,有的不善于抽象思维,所以对数理化就害怕。
网上流行的段子说,小学父母态度都很蛮横,因为学的父母都会,到了初中高中,父母只能当保姆了,因为啥也不会。
青春期课业繁重,知识难度上升,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和孩子都面临严峻考验,饭一口口吃,路一步步走,家长在孩子畏难的时候说:“加油,宝贝,我相信你。”多多提供帮助,而不是一味责怪孩子。
第三,学习迟迟没有好结果,孩子缺乏成就感。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习得性无助”,动物在多次尝试失败的实验里,会放弃努力,人何尝也不是。学习没有成绩,努力总是得不到提高,日积月累,孩子就会丧失搏一搏的勇气,“干脆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有个女孩考不好后说:“我很难过,沮丧,不知道该怎么走出来。”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多点鼓励,比如对孩子说:“你的努力我能看到,你的每一次进步都值得肯定。”
多夸夸孩子,与自己比,不与其它好同学比,正面鼓励有助于孩子建立信心。
浙江宁海中学赵启超琛因为被清华大学录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他高一排名班级倒数第一。赵启琛母亲说:“我别的忙帮不上,就是不抱怨,不管孩子考得好不好,从来不骂孩子。”确实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去责怪孩子落后,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有效的沟通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第一点, 父母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男孩,叫龚灏,内向而倔强。自从进入青春期,他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主意识非常强,他希望他想做的事情都能遂愿。当父亲阻挡他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会生气,会产生坏情绪,会发脾气。他很自责,内疚,每次都没控制好脾气,他也希望能和父母好好沟通,但是家人又经常训斥他,他喊话希望父母多理解他,多沟通,而不是批评他。
多沟通是化解危机的好办法,正确的沟通能帮我们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厌学,甚至自残自杀。
苏格拉底说:“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
我们对待别人的需求更加的迟钝,沟通的艺术是消除误解,解决问题。所以父母要观察,孩子伤脑筋行为的背后含义,齐心协力帮孩子度过难关。
第二点,孩子比以往更需要父母,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
女孩的青春期从10-12岁开始,男孩则从12-14岁开始,当孩子到达青春期的时候,很多父母反应,孩子不爱交流了,不讲实话了,有小秘密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分析认为:“与儿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够权衡自身行为的好坏利弊,但他们更关注这些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刺激,而不是安全与否。”
这个时期孩子容易颓废、自负、暴躁、激动。家长要更关心孩子,妥善解决问题。想让孩子顺利发展,父母更要做好健康的心理引导,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感受父母的爱,以朋友的方式谈心,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跟孩子硬碰硬。
第三点,父母要持续学习,尤其是学习那些与青春期孩子有关系的事情
郑渊洁的父亲名叫郑洪升,在郑洪升看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为人父这么多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家长也不能停止学习。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不读书我们会形成自我为中心的经验和自以为是的看法。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事情,多学习跟青春期有关的事情,我们才能指导孩子看什么书,做什么事,交什么友,在孩子迷途的时候,把他带回正轨。
不仅如此,提升自己也能分散一部分精力,让孩子轻松点,营造轻松学习的家庭环境。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好好说话,心平气和地说话,孩子才会健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