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孩子报警,这样的新闻不少见。
每次看到,心里总忍不住咯噔一下,替新闻里的孩子感到心疼。
前几天,重庆一位9岁的男孩,因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引爆一场“家庭战争”。
父母接受不了孩子这么差的成绩,便开始互相指责推诿,认为是对方没有好好管教辅导。
情绪一激动,便动起手来。
整个过程,男孩尽收眼底,被吓得不轻,生怕矛盾继续激化,便偷偷报了警。
其实,男孩平时成绩不算差,在班上排中游。
可父母每天忙于工作,经常很晚才回家,根本无暇顾及他的学习。
没人管,没人教,没人陪,男孩渐渐贪玩了起来,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这锅,谁来背?
大人很自然地把矛头指向彼此,从头到尾坚持错不在己。
针尖对麦芒,承受委屈和恐慌的全是孩子。
可真的是孩子的错吗?
说到底,他不过是父母争吵的牺牲品,真正错的不是他,而是背后两个撒手不管的父母。
正是因为父母管教的缺席、爱的缺席、关怀的缺席,才导致了今天这场“闹剧”。
撒手不管的父母
教不出优秀的孩子
想起《变形计》中一位叫杨桐的男孩。
在老师看来,他既叛逆又狂妄,还无心向学。
第一天上高中,他能当众把课桌搬到教室的后面、撕课本,趁老师不注意爬窗逃学。
离开学校,他就窝在酒吧和网吧。
要么呼朋唤友一起干杯、干架,要么独自泡在网吧玩游戏通宵……
混乱不堪的生活,让他的父母倍感头痛,却又无计可施。
只要父母一说教,他就像见了仇人似的分外眼红,一言不合就摔东西。
其实,看了他和父母间的互动,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如此顽劣、厌学。
因为从小就没人管他啊!
明明工厂离家不远,父母也不常回一次家;即便有手机,他们也很少与他沟通联系。
他烦,烦十多天才见一次面的父母,一来就抱怨大人工作有多累。
他恨,恨父母从小都不管他,宁愿把时间全花在工厂上,也不曾主动打听他的去向。
没有最基本的情感链接,妈妈成了行走的提款机,爸爸更像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
试问这样的“假性孤儿”,岂能在父母的指引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习读书的意义?
古人有云,子不教父之过。
孩子学习好不好、行为端正或偏差,责任在父母身上。
之前小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跳楼的孩子13岁,几个月前刚被父母从老家接到身边读初一。
头一回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怕生,性格内向胆小,来到新环境,学习生活都不适应。
可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天天约邻居在家打麻将,觉察不到孩子的问题。
临近期末,孩子考前焦虑,状态不好,被妈妈大骂了一场,一时想不开,爬窗跳楼了。
事情发生后,邻居们议论纷纷,大家都感慨:孩子出问题,就是因为父母长期的忽视!
就算孩子再懂事听话,他也需要父母的关心照料。
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事情,不曾参与孩子的生活,这不仅扰乱了孩子的成长,还容易毁掉他的未来。
他们轻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看不见孩子内心迫切的需要,更看不清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这种事不关己的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剧毒,足以摧毁孩子的一生。
该管的时候不管
就别指望日后能管
前几天,有位网友在知乎上求助:
孩子自从上了小学三年级,数学很多内容都没听懂。现在孩子五年级了,数学作业每次都糊弄也不想学,怎么办?
简单的问题,炸出了三百多条评论,大家一致的结论是:
肯定是基础没打好,父母忽略了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引导。
孩子三年级的时候上课内容听不懂,父母怎么不帮忙教一教,或者让孩子多向老师请教?
如今孩子已经读五年级了,最基本的概念、求解能力都不具备,怎能奢望他突然开窍,什么都会?
教育的路上,从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特别是打基础的阶段,父母不重视不认真,不从根源上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把教育的权柄丢给别人,受苦的一定是孩子。
2018年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曾指出,家校沟通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
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总觉得孩子有老师盯着看着,自己就能一劳永逸,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情揭开了家庭教育的遮羞布。
回归到家庭的孩子,问题多多。
- 时间观念混乱,自律性不够,经常错过上网课时间;
- 不懂得控制自己,一拿手机就想着玩游戏;
- 瞒着父母,花钱买游戏装备或刷直播打赏金,毫无金钱观念;
- 父母稍微唠叨几句,他就直接“怼”起来,回房间玩自闭。
如此狼狈的教育现状,正应验了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的话:
“孩子的不自律,往往来自于他早年行为方式建立过程当中没有立好规矩。”
12岁以前,孩子正处于智力形成的关键期。
早早引导教育,多加督促和陪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自律性,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提升他的独立性和思辨力。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如果不逼他们一把,他们就会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
一旦错过锻炼孩子意志力和韧性的最佳时机,想要孩子坚持学习求知,就更难了!
优秀的孩子背后
从不缺管教的“戒尺”
有人说,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真正的教育,总是倾注了父母的心血,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得以呈现。
西澳大学的医学系教授布鲁斯·罗宾森,作为三个儿子的父亲,成天忙碌于事业,却从不怠慢对孩子们的教育。
在他看来,合格的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不是置之不理、撒手不管。
特别是当孩子遇到成长难题时,父母的出面“管教”,就是传递出一个信号:
你的问题我们看到了,我们会帮助你!
父母不缺席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内心滋生出巨大的力量感,让他不再迷茫和慌张。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位令人感动的爸爸。
14岁的儿子有厌学情绪,不想读书,这位爸爸没有用强硬的方式逼儿子读书,也没有听之任之,不管不顾。
相反,他放下自己的工作,自驾房车,带儿子游遍中国。
虽然不知道他做出这个决定是经过了多久的思想斗争,但这种把孩子的事当回事,用温和的方式走进孩子内心的做法,真心令人敬佩。
他的爱,有边界感,也有自由。
即便内心为孩子不学习感到焦虑,但仍然选择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如今,儿子走完一万公里路之后,直言后悔放弃学业,愿意回到学校重新学习。
因为爸爸的用心良苦,孩子全看在眼里,明明白白,备受感动。
高层次的教育,理应如此。
既践行父母管教的职责,又在关注和陪伴孩子中不断设限,建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它就像是一把带着刻度的戒尺,点拨孩子、提醒孩子、指引孩子前行。
美国作家艾默生说过: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收到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花足够的时间去“管”孩子,就是父母的天职。
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管孩子的家长。
既然选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那么就请尽职、尽心、尽力地爱他,陪他,教导他。
别让忙碌的工作、偷懒的心思、不负责任的举动,充斥在孩子的教育中。
要知道,成就一个孩子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当下。
我们渴望孩子们日后有机会出人头地,有能力站在佼佼者的行列中,光靠口头说远远不够,更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和方法。
但愿我们都能挑起肩上的担子,做孩子的参谋、军师和教练,在见证孩子成长的同时,给他足够的关怀和爱。
让孩子们踏浪前行,披荆斩棘,走向光明大道,成为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