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有时候,处在自己位置的父母,也需要时刻把握自己和孩子的位置和界限。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总是过度干预,甚至事事包办……孰知,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想要孩子真正地成长,父母需要掌握好分寸:父母要“忍”住自己想要代劳的冲动,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在这3件事上,父母越能“忍”,孩子长大会更自律,更优秀。
1.忍住孩子的磨磨蹭蹭
生活中,有些孩子,总是显得慢慢吞吞,磨磨蹭蹭。
比如:
孩子早上赖床,家长每次都要费半天劲,才能把孩子叫起来;
晚上写作业,本来晚上八点就可以写完的,结果磨磨蹭蹭,拖到10点;
有妈妈曾说:“每到晚上写作业的时候,我就要跟孩子展开一场耐心大战。写字都快一分钟一个笔画,中途出去喝杯水也要5分钟,看着心急!”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都会特别着急,忍不住去催,甚至责骂孩子。
但是,你越催,孩子越慢;孩子越慢,你就越着急上火,如此循环往复,导致恶性循环。
其实,你越催促孩子,就越会让孩子觉得:“这些事情都不是我的事情,而是爸爸妈妈要求我的事情。”当父母用催促,抢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事,孩子就会更没动力去做事情,如此形成习惯:“有什么事反正有爸妈呢,爸妈比自己都积极。”
那么,面对孩子的磨蹭,父母该怎么办呢?秘诀只有四个字:忍住,别催。
在孩子磨蹭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承担事情的后果。孩子晚睡了,就让他自己去感受第二天的困意;作业磨蹭完不成,就让孩子自己去承受老师的批评;出门磨蹭迟到了,就让孩子自己受罚……
只有孩子真正为自己的事用心,而不是父母外在力量推动时,孩子才会真正焕发出内在的动力。当孩子真正用心去做自己的事,自然而然会更有时间观念,从而培养好习惯,也会变的更自律。
2.忍住不插手
现在,很多孩子都活在家长的宠溺当中。捧在手心里怕化了、牵在路上怕摔了…什么都给孩子安排的妥妥贴贴,孩子有什么事,大人都忍不住插手。
孩子想要反抗,家长还有个无力反驳的理由:“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殊不知,这样的父母会,很容易成为控制型父母。
如果一位母亲,扶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门外,我们不能说她是控制型的父母,因为这种控制是适度的,是对孩子的保护。然而,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这样做,那就成了过度控制了,因为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行走了。
当孩子愿意自己做事、自己行动,不需成人的帮助时,父母要忍住不插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探索。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父母做得太多,会阻碍孩子的成长;相反,父母适度放手,成全的,却是孩子自由的高飞。
现实生活中,不乏因父母的过度干预,而引起的教育悲剧↓↓↓
48岁的海归博士,还在家啃老
上中学的学生,仍然不会叠被子
男子从23楼扔下酒瓶,老父亲为儿求情:“孩子才40岁”!
事实证明,如果父母插手太多,孩子只能问题多多:
1.自理能力差
《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曾指出:当孩子从幼儿园步入中小学,家长对孩子生活问题的焦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47%上升到70%;70%的孩子生活懒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马虎。
中国人大程方平教授说:“生活自理能力差已成当下中国孩子的短板。”比养不出优秀的孩子更可怕的是,养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2.逆商低
逆商低,也就是抗挫能力差。
近年来,未成年人自杀事件频发↓↓↓
17岁男孩和家人朋友言语不和,跳桥自杀;
9岁男孩因打破学校玻璃,害怕受到惩罚,跳楼自杀;
10岁小女孩因成绩不理想,留下一封遗书,草草结束生命。
“抗挫能力实在是太低了”,学者昂峰表示。俞敏洪说:“父母给孩子传递逆商,比要求他考好大学要重要得多。”小时候不让孩子经历风雨,长大后他也不能给自己遮风避雨。
只有输得起的人,才能赢得漂亮。逆商低,还没跑就摔倒了。
3.缺乏主见
去超市购物,选来选去总是拿不定主意;
出去旅行,什么带什么不带,总是犹豫不决;
文理分科,最后还得自己的父母拍板;
甚至填志愿,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到后面可能是:上哪工作,听父母的;娶哪个姑娘,听父母的;生几个孩子,听父母的...
父母事事都忍不住插手,不让孩子试着自己作主,自己去尝试,就只能养出“缺乏主见、亦步亦趋”的妈宝。对于父母来说,比起喂饱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忍住不插手,孩子会远比你想的更优秀!
3.忍住“一点就炸”的脾气
一个心理学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5岁的小女孩,不愿意和父母说话,却经常对着一只毛绒玩具熊自言自语。无论父母说什么,小女孩都只会说:“嗯,知道了,好的”。除此之外,不再多说一句话。
女孩的情况,让父母非常着急,他们以为孩子得了抑郁症。
父母带着女孩四处求医,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女孩说了一句让父母听了特别后悔的话。女孩说:“因为玩具熊不会开口骂我。”
原来,女孩的妈妈性情急躁,无论孩子说什么,她都会打断孩子,并且先入为主地批评孩子。
孩子叫妈妈,她会说:“你别添乱,自己玩去。”
孩子玩的时候,不小心弄疼了自己,哭着叫妈妈的时候,妈妈会说:“哭什么哭?”“你怎么这么笨?”
为了不惹妈妈生气,不被妈妈骂,她开始疏远妈妈,不跟妈妈说话;渐渐地,女孩也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和玩具熊说话。
我们是不是也曾经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习惯性”评判孩子,曲解了孩子的行为呢?在我们发脾气之前,为什么要吝惜这几分钟的时间,不能听孩子把话说完?
有网友曾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逛超市的她,买来两根甜玉米,回到家喊女儿和婆婆来吃。女儿拿起一根玉米,就啃了一口,放回盘子,接着又拿起另一根,闻了一闻,又咬了一口。
看到这个场景,她气不打一处来,对孩子怒吼道:“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玉米是你和奶奶一人一根的,妈妈平时不是教你要学会分享么?”
女儿吓得脸色苍白,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就想闻一闻,看哪个玉米香…”“你什么你,你就想着你自己了,你怎么那么自私!”
听到她的苛责声,婆婆赶紧赶来:“孩子,奶奶吃不动玉米的,这些都归你……”
听奶奶这么一说,女儿“哇”地哭出声了,一边抹眼泪,一边哭着说:“奶奶牙齿不好,我咬一口,看哪根玉米嫩,闻一闻,也是为了挑最香的给奶奶…”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但真正耐心听孩子说话的很少。
当他们的解释,总是被无情地打断;
当他们的想法,永远也无法说出口;
孩子能够做的,就只能是沉默和顺从。
这样的孩子,内心是孤独和无奈的。
所以,当孩子拿着59分的试卷回家时,先不要数落他笨,请先耐心听孩子自我分析;当孩子灰头土脸哭着回家时,先不要责备他,而是认真听孩子解释事情的经过。
为人父母,都应该在教育路上不断修行,忍住自己一点就炸的脾气!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不能陪孩子走过他的一生。所以,趁时间还来得及,教给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孩子,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这三件事上,家长学会“忍”,是提升自己的第一步,也是让孩子变得自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