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起草《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规范办学十五条规定》,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通知为依据,要求调控学生作业时间,教师需对书面作业全批全改,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评改作业,同时还要保障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其中高中生睡眠时间不得少于8个小时。(2月18日《人民日报》)
近几年针对教育减负的政策措施层出不穷,但真正施行起来却并不容易。从1955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为学生减负,到2000年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学生减负工作已进行多年,但流于表面的“减少在校时间”“减少学生作业量”等措施并未带来理想的“快乐教育”,反而使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的负担也在不断攀升。
减负政策之所以难以为继,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分配。我国东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不少拥有稀缺教育资源的孩子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才能勉强追赶上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孩子。而山东省教育厅要求缩短学习时间,通过作业全批全改施压老师减少作业量,看似是在为教育减负,实则加大了老师与学生的压力,那些优质教育资源缺失的学生会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教育鸿沟也会愈加明显。
同时,为了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内以应届考试为学生提供竞争的机会,而“唯分数是从”的判断标准却给学生与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高效应对考试题目提高分数,“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成为很多学生参与激烈竞争的资本。
如今山东省教育厅一刀切的措施却是在无形中剥夺这些学生的竞争资本,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下,能够灵活转变学习战术应对考试的学生仍是少数,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辅导班这些课外学习环境给自己的未来助力,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压力,也给家长带来愈加沉重的负担。
只是根据教育减负政策制定流于表面的措施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会带来更多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所谓“教育公平”不能仅仅局限于口号,而应该付诸于教育实践。面对教育发展,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和优质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愈加公平的竞争条件,同时也能适度减轻学生的竞争压力,使我国的教育逐渐向“快乐教育”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