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教育 >

没有人告诉家长,教育是社会分层的工具

条评论

没有人告诉家长,教育是社会分层的工具

“没有人告诉家长,教育是社会分层的工具。”近来,网上流传的这个说法引发讨论。听起来,颇有独自发现“惊天秘密”之感。

光明时评:教育还应该继续扮演社会分层的角色吗?

真如此吗?笔者认为,当前早已溢出教育领域的焦虑,恰恰源于社会仍存在把教育作为社会分层工具的看法甚至期待。比如,“教育改变命运”“高考是改变寒门弟子命运的通道”“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的唯一机会”,等等。这些口号或者观点,是当前社会上关于教育、高考的“主流看法”,教育被赋予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分层的功能。

而从现实的教育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来看,教育也确实扮演着“分层”的角色:中考的普职分流,成为普职分层,中职被视为低人一等的教育;高考招生的分批次录取,给高校贴上“一本”“二本”“三本”的标签;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直接对应学校的身份标签,如是否“双一流”等,制订选材标准。

按照这一教育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就特别突出,分层的路径也十分清晰,就是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教育焦虑的根源:所有家长和学生被卷入分层竞争中,而分层竞争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了。

对于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究竟该如何看待?从当前的社会舆论看,更多的人赞成教育应该继续扮演社会分层的功能,其理由是靠教育分层更公平,“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也激励学生成为“人上人”。由此也不难理解,持有该立场的人,大多不认为用人单位按学历招聘人才是搞学历歧视,高校和职业就应该被分为三六等,否则就没人会那么努力学习了。

还有,针对用人单位提出只招收“985”“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就有不少人认为,这没毛病,这些高校高考录取分数高,学生考进这些高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然就应该获得更高的评价,难不成要让清北毕业生和一个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获得同等的对待吗?近年来,用人单位招聘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推至门外,对这一政策持支持态度的全日制研究生背后的逻辑倒也简单明了: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平等,那谁读全日制?

可问题是,这种教育分层功能,伴随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就会一路制造被分层淘汰的“失败学生”。更不容忽视的是,它让人们关注学历多过关注教育本身。在中国社会,教育如何改变命运是占据绝对重要地位的话语。那么,在分层教育中,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究竟有多少呢?据中国近年来的高考录取数据,985高校的录取率不足2%,211院校的录取率不足5%。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呢?那么没有考进名校甚至没有考进大学、甚至普高的学生,他们接受分层教育的意义何在?有谁能说,他们的命运就是接受被教育分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作为低于本科教育的层次教育,就是教育扮演社会分层功能所致。值得一再强调的是,职业教育并不是低于普通教育的层次教育,而是一种平等的类型教育。把职业教育建设为平等的类型教育,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但在分层思维支配下,人们普遍看不起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也得不到社会认可,继而发展受阻。

与教育分层功能对应的,就是当前的“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评价。客观而言,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由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高,教育确实扮演社会分层的作用。1993年我国实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之前,每个考入大学的学生,都获得国家干部的身份,毕业时是包分配的。当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如果还让教育扮演社会分层的功能,就会制造严重的教育浪费、人才浪费,刺激内卷化竞争。分层竞争导致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所有学生不得以去读硕、读博,以成为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说,这种苗头已经初显。

这是必须正视的教育问题。国家层面提出破“五唯”,其实就是要降低教育的分层功能,但还需要各方更进一步的实际行动。包括但不限于: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重点班;治理高中阶段的超级高中现象,逐步推进高中均衡发展,取消重点高中制度;在全面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基础上,取消给高校“戴帽子”、贴标签的教育工程、计划,以此推进高校在各自定位上办出特色和高质量;扭转机关、事业单位用人的唯名校、唯学历导向,建立以能力为基础评价人才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