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秋季会讲在敬德书院隆重举行。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吴谨、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等出席活动,与学者、干部教师代表展开研讨和交流。
发挥区域管理优势,持续推进海淀家庭教育区域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吴谨在讲话中指出:海淀区近年来开设了“海淀家长学校”系列课程,借助海淀教育信息化的特色优势,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为广大家长持续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宽视野的家教支持和服务,产生了非常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程培训为基础、以专职及志愿者队伍为运作实体、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创新为载体的海淀家庭教育区域模式” 。海淀教育将切实贯彻“双减”政策精神,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的工作要求,实施好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课程,有效提升干部教师家庭教育辅导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总结、推广实践经验和成果,持续促进海淀家庭教育区域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研发家教课程纲要,引领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提升走上科学规范之路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建立“海淀家长学校”的工作方案》,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科研力量针对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提升的方法和策略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吴颖惠以本次会讲为契机,正式发布了“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课程纲要”,标志着海淀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提升走上科学规范之路。
吴颖惠强调:此课程纲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海淀教育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系统构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框架和课程体系。纲要为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课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全面增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工作依据。
汲取家教家训智慧,实现家、校、社同频同向共育中华英才
“家和万事兴,子孝人伦正;家风看世风,此淳彼亦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在发言中提到,中国古代把家训作为社会教化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历代的家训在形式上虽有不同,但核心内容整体突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十二种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其目的是为了子孙敦伦立品、修身树德、绍继家风、培育人才。重读古人经典家训,挖掘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累的独特智慧,是新时代立德树人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立德树人在明明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殿卿首先从 “德”字的内涵与德目上讲起,他认为德育就是育德,育德有三个内容:第一是道德,第二是思想,第三是政治,这是递进的,不是大中小学都是思政,都是一条龙,必须以道德作为基础;就具体德目可以参考为: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此外,他还提示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德育的内容上、目标上要相通,相通的途径可以以文化为根,经典为魂,节日为体……他认为过去中国文化、中华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主要是靠家庭,现在不然了,学校目前作为主导地位只能把过去的进行现代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
“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谈到:父母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多地要看长远利益。“爱之不以道,是所以害之也。”所谓“道”,所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就是要敬德,养德。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人格修养。人格修养是扎在土壤里的根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德行与能力相比,德行更重要。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
“育人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只有家校社同频同向,才更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海淀区培英小学校长祝莉娟认为:针对新时代下家庭教育实际,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家长配合学校”的常规思维,从家长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不断探索新时代下的“家校合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