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脚步匆匆,在星移物换中,在光阴荏苒间,2019年已近尾声。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中美贸易磋商反复,注册制试点,科创板开板,做多中国,5G,区块链,吃药喝酒,飞猪上天,裁员......不断牵动着吃瓜群众的敏感神经。回首2019,展望2020,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将如何演进?哪些信号指标已提前剧透?请听金小鹊娓娓道来。
【中国经济“体检单”释放积极信号】
11月2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经济规模明显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改善、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实至名归的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年均增幅分别高达14.9%和13.5%。世界银行在《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将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15位,已连续第二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前十名,超过法国、荷兰和瑞士等国家。
【多项指标回暖 经济短期低点可能已过】
图片来源:摄图网
PMI时隔六个月重回荣枯线之上
目前,几乎全球都将PMI视作经济的“晴雨表”。作为一项全面的经济指标,PMI概括了整体经济、就业的表现,并且可通过公司的采购经理人在第一时间获取当月数据,快速及时反映市场动态,是非常重要的先行指标,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临界点、荣枯线),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收缩。
图片来源:摄图网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10月回升0.9个百分点,在连续6个月低于临界点后,重回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处于4月以来的高点,经济运行开始显露转稳迹象。
物流业景气指数和仓储指数回升幅度较大
不只是PMI,11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和仓储指数均有较大回升。其中,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8.9%较上月回升4.7个百分点;中国仓储指数为54.4%,较上月回升3.5个百分点。
从行业来看,快递业、仓储业、铁路运输业和道路运输业继续保持高位活跃。从地区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保持活跃。从品种上看,大宗商品中钢材、建材、有色等物流活动活跃;快消品中日用品、农副产品和医药等需求旺盛。多方数据显示,随着国际贸易环境趋于稳定以及电商活动影响,物流活动更加活跃,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物流效率有所提升。
“菜篮子”价格呈现趋稳态势
12月3日,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11月25日至12月1日,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42.35元,环比下降3%,实现连续四周下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一个月猪肉价格降幅超20%。此外,鲜菜、鲜果价格近期已回落趋稳。
“稳就业”提前达标彰显中国经济韧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仅为5.1%,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2%,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至少为我国带来了超过1200万个就业岗位。
图片来源:摄图网
政策红利推动就业。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明显变化和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首次提出“六稳”概念,“稳就业”被列为“六稳”之首,被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六稳”举措进一步发力、改革红利进一步显化、系列短期周期性力量转变的作用下,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持续显现。
近年来,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诸如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等政策的实施,让企业确确实实享受到红利,减轻了企业负担,吸收就业的能力也得以增强。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返还失业保险275亿元,累计减收社保费2725亿元,预计全年释放政策红利超过3800亿元。
【扩内需利器:2020年1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正式提前下达】
图片来源:摄图网
按照惯例,往年地方政府专项债一般在5月或6月才开始发行。11月27日,财政部发布消息称,近期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万亿元,占2019年当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2.15万亿元的47%。同时,财政部要求各地尽快将专项债券额度按规定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好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工作,早发行、早使用,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确保形成实物工作量,尽早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
多位专家认为,专项债和资本金相关政策“双管齐下”及“提前下达”,有助于提升基建项目融资能力,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明显回升。中金公司预计,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将从2019年的2.15万亿元扩大至3.35万亿元左右,专项债发行规模占GDP的比重由2.2%提升至3.2%。
【逆周期调控政策落实落地 稳增长有望持续发力】
“逆周期调控”,简言之,是指通过一些政策工具和措施让整个周期波动性平缓下来,负面冲击小一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在11月中旬的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强调,要继续强化逆周期调节,增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11月16日,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阐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执行思路时更改了表述,从“适时适度的调节”转变为“强化逆周期调节”。随后,央行在11月19日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5个基点,此举有望通过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边际资金成本,助推企业实际利率降低。
【低基数因素助推外贸增长弱修复 外资不断对中国投 “信任票”】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11月28日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分析称,2020年,中国外贸出口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会发生方向性变化,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延续、全球产业链分工调整等因素将继续影响中国外贸。但支撑我国对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加快,叠加2019年出口低基数因素,预计2020年出口增速将有所改善,全年增速为1%左右。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外资不断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不仅是看好中国的巨大市场,更看好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驱动力。从瑞士英力士团体投资约19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到德国西门子在德之外的首个人工智能试验室落户北京,再到韩国三星半导体高端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在西安开张……上半年吸引外资数据的背后,是外资持续来华投资兴业的坚定步履。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131家;实际使用外资478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在主要投资来源地中,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对华投资分别增长63.8%、10.5%、13.1%和81.3%;欧盟、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2.5%、7.2%和8.5%。
【2020年中国经济总体上“谨慎乐观”】
四季度即将结束,2019年接近尾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将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2020年是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经济发展任务繁重,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众多,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称,中国经济总体上“谨慎乐观”。
多位专家分析表示,,当前数据意味着经济短期的低点可能已过,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改革之间存在取舍,核心仍然是通过对外开放、加大创新研发等途径提升效率。事关居民福利、消费升级和新经济发展的领域,如老旧小区改造、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将成为新一轮积极财政的发力点。货币政策将继续侧重以改革方式打通利率传导信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