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金融 >

提防理财诈骗,新理财诈骗方式

条评论

提防理财诈骗,新理财诈骗方式

    网络理财诈骗何时休!据报道,网络诈骗全民举报平台猎网近日发布《2015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共收到全国用户网络诈骗举报总金额为1.27亿余元,我国人均受网络诈骗损失的金额高达5106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近1.5倍。去年所有举报的诈骗类型中,金融理财是被骗总金额最高的诈骗类型,高达3700多万元,人均损失更是超过3万元。临近春节,进入网络诈骗案件的高发期,投资者如何慧眼辨真,捂紧钱袋安全过年?
    互联网理财诈骗花样翻新
 
    年关将至,“年终奖”充盈了不少职场人士的荷包与内心。精打细算的用户考虑拿点闲钱去做理财投资,殊不知,某些不法人士早已悄悄挖好“理财陷阱”待君入瓮。近几年来,金融理财诈骗呈逐年递增态势,诈骗场所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春节前后更是诈骗案件的高发期。除了投资理财钓鱼网站、P2P网贷平台诈骗等传统诈骗形式,二维码支付诈骗、支付宝花呗套现诈骗、红包/优惠券诈骗、理财APP诈骗等新兴模式的相继出现,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经历股市暴跌和P2P跑路之后,以“零风险”著称的票据理财产品逐渐成为网络理财新宠。然而近来票据理财业务风波不断,继中国农业银行39亿票据诈骗案之后,中信银行兰州分行近日又被曝出逾9亿元的票据案,互联网票据理财原本稳固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杭州萧山警方日前披露了一起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公司推出了理财APP,打着专门从事P2P模式的幌子,147名萧山人在“年息22%”的高收益诱惑下,被“吸”走了2500余万元,理财APP背后监管漏洞随之暴露。
 
    互联网金融过速发展现隐犹
 
    网络理财诈骗高发,行骗者屡屡得逞,主要原因有几点:
 
    其一,互联网金融超速膨胀带来负面影响。国内P2P网贷、基金理财网站大量涌现,导致行业发展良莠不齐,部分网站以“小成本大收益”、“高利率低风险”诱惑投资者,其中不乏合法备案的网络理财机构,投资者往往优劣难辨,最终上当受骗。据在线金融搜索平台融360数据统计,2015年P2P问题平台有894家,跑路的有492家。
 
    其二,互联网理财市场监管缺失。互联网理财业务的不少规范都未上升至“管理办法”、“规定”的高度,仍是以“指引”、“通知”的形式发布,强制力明显不足。虽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正逐步形成,但理财APP、票据理财等细分领域监管仍存空白,也为投资埋下了风险。
 
    其三,投资者的法律地位模糊,维权意识淡薄。《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法》等相关法律仅明确“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而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保护并未提及。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在遭遇各种金融欺诈后,只有47%的网友想到维权,而其中真正能够将维权付诸行动仅仅只有7%。
 
    其四,互联网自身安全缺陷。当下,互联网个人信息泄露与侵权情况日趋突出,一旦发生网络诈骗,由于网络平台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发布者隐蔽性强、溯源难度大等特点,给投资者的取证、维权以及公安部门的侦破工作带来不小难度。
 
    监管与自律并轨促行业规范发展
 
    以往,一些网络理财平台由于缺乏标准和监管,极易成为不法分子非法集资藏身地。而就理财产品本身而言,其风险特征和收益特征差异十分显着,普通投资者很难识别。去年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对P2P性质、风险管控、资金存管以及监管体系都做出了明确规定。相信随着更为细化的监管政策逐步落地,互联网理财市场将进一步净化,投资者开展理财活动也将更有保障。
 
    仅靠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重视和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机制的积极作用。通过明确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规则和标准的约束力;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规范行业信息披露,抵制恶性竞争;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实现相互协作与相互监督的统一,进而共同规范市场秩序。
 
    作为投资者,保护个人信息至关重要。不要轻易打开可疑邮件或链接、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使用公共网络进行网上交易。在投资平台销售的理财产品前,投资者首先应核实该平台的资质和认证,审查平台所提供的合同条款,注意分辨平台是否存在扩大宣传、虚假宣传的行为;其次需认清“高收益”背后存在的“高风险”,避免盲目投资。
 
    在年底诈骗高峰期,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捂紧消费者的钱袋,让消费者过个安全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