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当中,我们分析了在投资当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要去控制风险,除了要先认识到什么是风险之外,接下来还要提高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误以为,风险承受能力是个人愿意承担风险的多少,是由自己的投资态度决定的。比如,如果自己不想承受高的风险,那么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但这其实是把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的概念给混淆了。
风险承受能力,是指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承担风险,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承受多大的投资损失,而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而风险偏好,指的是对风险的好恶。
比方说,如果你认为投资的不确定性能带来机会和更大的收益,那么你可能属于进取型的投资者;相反,如果你觉得不确定性使你感到不安,那么你可能是保守型的投资者。
风险偏好只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意愿,并不代表我们就真有这样的能力去承担相应的风险。所以,风险偏好不等同于风险承受能力。
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主要考虑的是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而不是风险偏好。如果我们只追求预期的高收益,不考虑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去购买高风险的投资产品,一旦出现风险损失,就会极大地影响到自身的正常生活。
影响风险承受能力的客观因素
风险承受能力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那我们要如何衡量一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呢?一般来讲,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除了考虑个人的投资经验之外,还和收入、年龄、资产状况、家庭情况等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
收入
收入是一般家庭投资理财资金的主要来源,它与风险承受能力是成正比的。一方面,收入的稳定,可以确保投资资金的稳定;另一方面,收入越高,我们能够配置的家庭保障更加全面。
减少了家庭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我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所以说,收入越稳定越高,风险承受能力越强。
年龄
和收入不同,年龄是与风险承受能力成反比的一个影响要素。道理很简单,年龄越大,可能面对的风险更多,例如健康风险、失业风险等。
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身体健康程度逐渐降低,退休后又不能通过工作来赚取更多的收入,所以他们需要做好全面的养老保障来控制风险,也更重视安稳的生活状态。
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也更适合相对保守和稳健的投资产品。
资产情况
即使是收入和年龄不相上下的家庭,如果资产状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同。打个比方,小巴和小巴室友同年,两人的工资相差不多。不过,室友因为家庭条件好,年纪轻轻就有房有车,而小巴是个“无产阶级”,比起室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作风,小巴更倾向于更稳健的投资方式。
所以,小巴更愿意每月抽出一部分的工资放入来进行基金定投,而不会去直接投资股票,因为小巴实在没有精力去进行大量的股票分析,也承担不起过高的风险。
家庭情况
另外,风险承受能力会根据家庭情况而有所差异。继续举小巴和室友的例子,抛开资产状况不说,因为室友家境优越,也不需要赡养父母,她的收入可以随心使用。
而小巴的家境一般,加上需要赡养父母,收入相对拮据,压力较大。如果投资遭受巨大损失,室友还可以靠家里支持,而小巴就只有哭的份了。所以,小巴的风险承受能力远远不及室友。
如何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影响风险承受能力的因素很多,每个人能够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尽相同。我们需要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试着去提高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加强对自我以及风险的认知
对自我的认知,也就是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衡量风险承受能力需要考虑比较综合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做风险承受能力测试问卷来进行判断。比方说,在投资之前,有很多平台都会先让我们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来推荐合适的产品。
而对风险的认知,也就是了解投资风险具体有什么,可以怎么应对,大家具体可以参考上一篇文章《都说投资有风险,但你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风险》。“知己知彼”,对于提高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尝试去改变影响承受能力的因素
随着收入、年龄等因素的变化,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在发生改变。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行动去改变影响因素,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比方说,收入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不妨尝试去积极开源,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来增强承担风险的能力。
积累投资经验
对于普通人来说,进入新的领域,总是存在很大的冒险。所以,经验更为丰富的老手相对来讲风险承受能力就更高。多实践,逐步积累投资经验,也是提高风险承受能力的一大重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平常都是忙于自己的工作,也缺乏对金融市场以及理财产品的深入认知,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讲,还是选择比较容易把握的,简单的投资更为稳妥。
比如被称为“懒人投资”的基金定投,长期来看就是一种风险适中,收益稳健的投资方式。
不少人在听说一些看似非常赚钱的投资产品之后,虽然自己并不熟悉,也会盲目跟进。但我们自己本身的这种“无知”,就会抬高投资的风险,而且市场上存在着不少打着高收益幌子的投资骗局,稍不留神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所以,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投资领域,最好不要盲目跟风,应该自己先去进行了解研究,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咨询理财师,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