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北大门”到“苏北第一区”,连云港赣榆区正在蓄力。
人无志不立,区域经济发展也是如此。面对连云港市委寄予的厚望,责无旁贷的赣榆已然树起了“建成‘苏北第一区’”的目标,这也成了当地今年以来推动各项工作的高频词。
不过,纵观苏北五市,徐州铜山区的经济实力多年稳居苏北第一。单看苏北市辖区,以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论,赣榆与淮安市淮安区的经济体量相当,规模都在700亿元出头,与千亿量级的徐州铜山区尚有一段距离。那么,赣榆启动新一轮发展的底气何在,对苏北地区发展会否产生鲶鱼效应?
赣榆蓄力
赣榆区地处苏鲁交界、海州湾畔,素有“江苏北大门”之称。
“苏北第一区”的提法,来自去年9月召开的连云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彼时,连云港市委主要负责人提出,赣榆要提高工作站位,聚焦建成“苏北第一区”目标任务,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奔着问题去、奔着短板去,发扬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干出一番事业,在加快实现“后发先至”中走在前列。
赣榆区随后召开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明确到202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0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1400亿元,在区域综合实力上勇当“苏北第一区”。
2021年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7.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3%。这意味着,当地2025年GDP要达到1300亿元,经济总量接近翻倍。
赣榆的底气,关键在于重大产业项目支撑。目前,当地将总投资153亿元的丰海高新材料列为一号工程,投资100亿元的中粮油脂连云港基地项目已于8月份签约,总投资65亿元的华电LNG接收站项目主体工程力争年内开工……
南京大学教授踪家峰告诉人民网,赣榆区近些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GDP在2012为331亿元,2021年超过700亿元,十年翻了一番。他同时认为,赣榆区建设“苏北第一区”是一个中长期愿景,至少需要1-2个五年规划才可能实现。
“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是赣榆区笃定的核心战略。赣榆区“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把重抓投入的根本方法贯穿始终。坚持项目投入第一根本,建强园区载体,明确产业定位,强化项目招引,严格考核奖惩,以“顶天立地”大项目加速产业强区,以“铺天盖地”小项目活跃市场主体。
坐落于海州湾畔的赣榆区,拥有62.5公里的海岸线。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未来赣榆的发展无疑会注入更多的海洋要素。该区按照沿海产业带的规划定位,布局了赣榆经济开发区、赣榆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及黄海粮油科技产业园,打造沿海工业长廊,为连云港发力海洋经济寻找突破口。
踪家峰认为,赣榆自2014年撤县设区后,即迈进了融入主城、跨越发展的历史阶段,连云港的大发展需要赣榆的腾飞。
铜山进击
现实中的“苏北第一区”,是徐州铜山区。
2017年铜山区GDP在苏北率先破千亿,2021年达到1281亿元、占徐州全市近1/6,继续保持苏北第一。
徐州九省通衢,近年更有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加持,为其城市能级提升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从区位上看,铜山区呈“C”字形环绕着徐州主城。作为徐州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战略纵深区、市级重大项目布局主要承载区,“十四五”期间铜山被徐州市委赋予建设“江苏强区”的目标。
5月7日,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调研时指出,铜山区是徐州全市经济体量最大、份额最高的板块,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市委对铜山发展寄予厚望。
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认为,基于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铜山区应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重点打造现代制造中心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要集中抓好产业园区的创新工作,并以产品的创新来推动制造业的创新。
近年来,铜山区在关停退出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行业”的同时,把建设“三主一特两新”产业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三主一特两新”,即以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与工程机械、绿色冶金与精密铸造为主导,以安全应急装备为特色,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方向。
在徐州市副市长、铜山区委书记龚维芳看来,铜山当下迈入了城乡关系重构期、产业深度调整期、区域布局优化关键期“三期叠加”新阶段,正在迸发转型跨越的强大内生动力。新近召开的铜山区委工作会议上,她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四高地一福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生态高地、善治高地、宜居福地)、打造“江苏强区”。
苏北振兴
赣榆、铜山分属两市,历史上却有渊源。
以1983年3月为界,此前30年里,铜山、赣榆两县同属徐州专区;此后,徐州专区撤销,铜山县隶属徐州市,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铜山县、赣榆县先后于2010年、2014年撤县设区。
徐州、连云港,加上盐城、淮安、宿迁,合称苏北五市。苏北过去是江苏发展的相对薄弱地区,不过,在该省南北挂钩机制实施20多年后,江苏的区域协调发展已见成效,包括苏北五市在内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位列全国百强市。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不久前还在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加快苏北振兴,一直是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2021年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从2012年的2.48倍收窄到2倍以下,苏北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97倍和2.21倍,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比苏南同期高5个百分点。
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江苏肩负着“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踪家峰认为,现代化高处看苏南,门槛看苏北,一个重要条件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人民网注意到,“2022赛迪百强区”榜单显示,江苏共19个市辖区上榜,苏北占了两席,一个是徐州铜山区,一个是盐城亭湖区。在另一个“2022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地级城市市辖区)”名单中,铜山区、赣榆区等4个苏北市辖区入围。
如今,苏北各地铆足干劲,抢抓机遇,把发展的劲头鼓足、势头保持。从赣榆喊出“苏北第一区”,到铜山把角逐的目光放至全省,正可谓:鲶鱼动,苏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