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金融 >

央企总部新去向:雄安新区、上海、深圳、武汉、赣州等地

条评论

央企总部新去向:雄安新区、上海、深圳、武汉、赣州等地

“雄安新区承接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9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就区域协调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其中介绍了雄安新区五年来的建设成果。目前,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加快在新区落地,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3家央企总部启动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注册落地,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基本确定选址。

南都记者统计发现,国资委公布的98家央企名录中,雄安新区就坐拥4家央企总部,数量在北京(69家)以及上海(6家)之后,上升至央企总部第3多的城市。

此前的8月9日,在“中国这十年·河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表示,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宣武医院)已经基本建成,首批疏解清单标志性项目正在有序落地。接下来在城市产业方面,将落实中央疏解清单,积极争取央企落户。

“中央疏解清单”“积极争取”,这两个表述或许意味着,首批疏解项目之后,雄安新区将会迎来更多央企落户,但这需要争取,而其他城市也会参与竞争。近一两年,新组建的央企或央企总部疏解的去向,结合当地区位优势以及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其总部选择了雄安新区、上海、深圳、武汉,赣州等地。

未来的央企总部分布格局还将变动。从区域分布来看,国资委监管的98家央企中,京津冀73家(北京69,雄安新区4);粤港澳大湾区9家(深圳3,香港3,广州2,珠海1);长三角龙头上海6家;东北地区5家(哈尔滨1,齐齐哈尔1、长春1、大连1、鞍山1);中部地区4家(武汉3,赣州1),西南重镇成都有1家。

雄安新区5年:4家央企,成为央企总部第三多的城市

今年7月19日,又一家央企“巨无霸”注册成立,即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雄安新区,注册资本200亿元。它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其组建是增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对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是第4家总部位于雄安新区的央企。中国矿产,加上去年总部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设立5年来,雄安新区已拥有4家央企,在总部数量上上升成为第三多的城市。

2021年4月26,中国星网集团在雄安新区正式成立,成为首家注册落户雄安的央企,注册资本100亿元。目前总部基地建设正有序进行。据了解,中国星网将统筹推动集团子公司和相关科研机构落户雄安,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

2021年5月8日由“两化”联合重组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落户雄安。截至2021年底,中国中化总资产超过1.5万亿元,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1万亿元,双双突破万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员工22万人。

今年7月12日,时任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在雄安新区考察时表示,将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总部大厦项目建设和疏解相关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在能源、化工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推动资源要素向新区集聚,全面深化产业、项目对接合作,为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贡献更多力量。

2021年12月28日,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暨华能雄安总部项目启动仪式在雄安举行。中国华能将加快布局热冷电充储等综合能源服务,构建集约统一的“源网荷储充”一体化城市综合能源供应系统,为雄安新区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提供可靠环保的能源电力保障等。目前,华能拥有58家二级单位、480余家三级企业,5家上市公司,员工13万人。

据悉,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要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志性工程,优良的疏解承接环境也正逐步形成。央视报道称,为了更好地承接疏解项目,雄安新区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利用一会三函审批,进一步简化手续,精简环节,并创新了土地供应政策,积极主动服务疏解项目落地。同时雄安新区也建立了科学、合理、均衡的地价机制,制订了疏解项目地价修正系数,对疏解注册到雄安的央企总部实行了最优惠的地价。

央企总部新去向:雄安新区、上海、深圳、武汉、赣州等地

据悉,在我国央企有130多家,主要有4类,包括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实业类央企,有98家。财政部监管金融类央企,包括国有四大银行等27家;此外还有出版文化类中央企业,以及烟草、铁路、邮政等行政类央企。

实业类中央企业也就是一般意义上大家所说的央企,业务涵盖了航空航天、石化、电力、能源、钢铁、电信、汽车制造、工程建筑等多个领域,其总部大部分位于北京,达到69家。

近年来,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多家央企总部搬离北京。在过去的2021年,就有8家大型央企将其总部迁址或选址京外。除了雄安新区,央企总部的新去向,是上海、广东深圳、湖北武汉、江西赣州等城市。

具体来说,2021年12月25日,中国电子集团总部正式迁驻广东深圳,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深圳也迎来第3家央企。

12月24日,由“两船”重组组建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将总部迁驻上海。9月25日,新组建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国资委旗下央企中,上海是除北京外央企总部最多的城市,共有6家。

12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总部落户江西赣州,这是我国首个以稀土作为第一主业的新央企,也是江西的第一家央企。

9月26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搬迁大会在湖北武汉。总部位于武汉的央企也达到3家。三峡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资产规模超万亿元。搬迁大会上,三峡集团分别与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谋划推动重大工程项目154个、金额3645亿元,助力湖北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旅游业最大央企的中国旅游集团,为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建设,2018年将集团境内总部正式迁册到海南省海口市。中旅和招商局、华润共同组成国内仅有的三家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央企业。

此外,唯一一家总部设在澳门的国务院国资委直属央企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布局大湾区,2017年9月1日,在珠海横琴自贸区注册成立中国南光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南光集团在融入琴澳一体化建设中,将以横琴总部建设为基点,加强与内地企业和澳门工商界合作。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吸引了众多央企落户。新华社发

央企总部经济效应:靠近产业链,带动地方发展

央企不仅资产规模巨大,还拥有丰富的上下产业链资源,因此其总部的驻地选址历来备受关注,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分析指出,由于不仅能为当地带来GDP、税收及就业上的各种红利,也可能带来产业链的重组,带来更多投资机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这都是典型的总部经济效应,因此格外为地方政府重视。

去年12月将总部迁往深圳的中国电子,是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为主业的央企,兼具计算机CPU和操作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截至2021年底,中国电子拥有27家二级企业、17家上市公司、19余万员工,实现全年营业收入2781亿元。今年8月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中,深圳有10家企业上榜,中国电子排名第324位。

对于中国电子到来,当时“深圳发布”的文章曾指出,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给深圳增加了一家世界500强,而是实力骨干央企与信息产业重镇要强强联手,为国家创造更大价值。

而从央企发展看,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曾对媒体表示,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非常发达,央企很多业务早已嵌入到其他区域的经济产业链中,总部搬入后,央企更加靠近产业链、靠近市场,这样才能持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

在这一点上,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有着突出的优势。总部迁往上海的中国船舶,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上市公司104家,资产总额8900亿元,员工22万人。2021年中国船舶集团的三大造船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量)都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20%,稳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船舶还是“造航母”的企业。今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厂举行,经中央军委批准,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9月14日,在上海市政府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船舶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伟就“央企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话题回应,上海是我国船舶工业的发源地。同时全球造船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总部也在上海,上海船舶工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更加突出,产业链协同更加紧密。中国船舶集团将着力强化总部经济建设,进一步推动与上海市达成的系列合作协议的落实落地,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航运中心、造船中心;着力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高端转型,当好产业链“链长”。

去年9月重组整合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是我国输配电领域规模最大、产业最完整、综合能力最强的装备制造企业。据悉,将总部设立在上海,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国际市场将是来重点发力的领域,“在国际化大都市开展国际化经营”可谓是相辅相成。长三角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高地,上海是龙头,落子上海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强化产业布局。此外,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可更好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自己。

而在江西,自去年迎来首家央企后,又有好消息。9月21日,中国稀土集团与江铜集团战略合作签约暨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北京、南昌、赣州三地举行。

会上,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任珠峰表示,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中国稀土集团发展,有力推进我省企业稀土资源整合,配合做好有关上市公司迁址,推动稀土矿山复工复产。江西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深化双方多领域紧密合作,加快推进稀土资源整合和央地战略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