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同样是进口天然气,俄罗斯的天然气,大部分我们自己留下;而美国的天然气,大部分却都被转手卖给欧洲,甚至都不用停靠自家的港口。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美媒《华尔街日报》在其近期的报道中提到,由于俄罗斯大幅度减少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欧洲开始满世界高价寻找天然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以两倍的价格向欧洲出售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中赚了一笔。
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国对美国的油气需求出现了急剧下降,导致中美页岩油长期合同下的天然气订单出现大量过剩。如何处理这些过剩的订单?目前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卖给四处求气的欧洲人。船舶导航网站的信息显示,许多从美国出发前往中国的LNG船,在运输途中就掉头前往了欧洲。
同时截至目前,中国今年对欧盟的液化天然气供应量仅次于美国。今年中国的港口仅接收了19艘LNG油轮,而去年这一数字为133艘。问题来了,这100多艘原本应该来中国的LNG船去了哪里?不难推测,其中大部分就是去了欧洲。
而为什么中国今年对美国油气的需求出现了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正在于中国有了大量来自俄罗斯的油气。这些俄罗斯的油气很多不属于长期合同的范畴,因此价格比较优惠,而且运输费用远低于漂洋过海的美国油气。因此中国选择留下俄罗斯的油气给自己用,而在欧洲能源价格飞涨之时,把过剩的美国油气买给他们,从中赚取差价。
赚取差价,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因为中美俄欧四方的天然气贸易只是表象。
在这场席卷欧洲的能源危机中,许多欧洲工业资本,或者说欧洲制造业企业,开始选择向中国转移,谋求更加稳定、廉价的能源供应和更加活跃的消费者市场。比如我们熟知的德国大众、宝马等企业,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纷纷选择在中国扩大投资规模。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则是全球第一大化工企业——德国巴斯夫集团,于今年9月向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在当地建立新的化工产业基地。
德国朔尔茨政府此前一直极力反对巴斯夫集团在中国建立产业基地,因为巴斯夫的迁出,不仅会让德国少了一大块就业和税收,更会起到一种示范效应,鼓励其他的德国制造业企业也跟着迁出德国。
我们都知道,德国经济的立足之本,就在于制造业,如果德国也像美国那样,陷入制造业“空心化”的困境中,那么后果绝对是不堪设想的。为了防止这一切发生,朔尔茨政府甚至不惜取消了对在华德企的补贴和贷款支持,但却仍然无法挡住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热情。
没办法,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在欧洲的能源危机下,巴斯夫想要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就必须拥抱中国。中国不仅有着稳定而多元的能源供应,最重要的是,中国是巴斯夫最大的海外市场。正如一众德企一样,巴斯夫的发展也依赖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和中国的庞大市场,在已经丢失前者的情况下,巴斯夫无论如何也要把握住后者。
当然最后我们也要看到,欧洲能源危机,或者说这场俄乌冲突的最大赢家,仍然是美国。美国不仅通过向欧洲出售高价天然气而赚足了钱,成为了欧洲目前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更重要的是,欧洲的金融资本也随之逃往美国,欧元遭到了沉重打击,美元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被巩固。
而在政治层面上,欧盟与俄罗斯彻底分道扬镳,而欧盟内部的裂痕却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欧盟的独立自主性进一步被削弱,欧盟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多地受到美国和北约的掣肘,而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中国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