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着又到了一年尾声,通常这个时候都是我国各地工厂最为忙碌之际,不仅要加快进度完成年前订单、收尾工作,还要提前做好下一年的订单规划,但今年国内制造业却一反常态,江浙、东莞等地60%的工厂纷纷宣布提前放假,广东某企业甚至发布了450天的停薪大长假。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迫在眉睫的订单短缺问题,尤其是美方在华订单大幅缩水40%,因市场需求下降,来自亚洲的集装箱运费持续下降,深圳蛇口、盐田等港口的空集装箱堆积如山,卡车司机们在路边排起长队等活计,人民日报对此发文警告:“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美订单减少40%,我国制造业遭重创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速度持续走高,并逐渐成长为国内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Made In China”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闻名于全世界,在2010~2021年间连续位居世界头名,但如今这匹拉动经济的“马车”表现疲累,11月以来增速不及预期,并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从一些数据上,我们不难看出如今全球市场需求局势之严峻:据美财经网站CNBC统计数据,自2022年十月份起,美国从亚洲的进口总量已逐渐降低至近20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0%),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外贸出口量对美同比缩水25%、对欧同比下降11%。
出口量突然骤降,难道真是国际贸易遇冷?
事实上这一现象由多方面因素导致,首当其冲便是老美看不惯中国制造的全球地位,高呼“欧美供应链,市场一体化”口号后颁布《通胀削减法案》来推动本土制造业回流。据国际咨询机构Reshoring Initiative发布报告显示,美方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迁回海外劳动力和企业,预计将从我国“抢回”近35万个制造业岗位。
其次是因各国物价持续上涨、美联储加息不止,欧洲央行也紧随其后加息,未来全球经济持续萎缩已成不争事实,不仅是大部分民众开始有意识节省花销,在严峻现实面前,哪怕是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在去年十月临时取消了10亿美元的大订单。
人民日报呼吁放弃幻想,向“中国智造”转变
原本因“人工贵、成本高”等传统印象,许多人一开始并不看好老美制造业回流举措:“他们抢走的订单迟早会回来的!”但事实却是,当美方制造业向着机械化智能工厂方向发展、几乎掌握成本优势的时候,我国近八成工厂却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没有核心技术优势、只能赚基本人工利润。
人民日报对此也曾发文称:“我们要抛弃一切幻想。”可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像杭州马早年就开了个好头,旗下平头哥在造芯方面推出了自研CPU“倚天710”目前在云计算平台上已得到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中国芯成功打破了海外技术封锁,向“中国智造”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而这也并非个别现象,2013年从哈佛医学院走出的生命技术“Wright”,曾在试验中被证实可提高哺乳动物细胞活性、拉长近30%生命周期而出名,然而因外企技术垄断,其使用门槛高至单克2万,尽管我国企业作为其全球90%以上的原料提供方,却也只能靠代工拿到微薄利润。
据公开资料显示,“Wright”此前在哈佛的研究一直只局限于实验阶段,在我国生科研究人员突破关键技术后,才令该技术开启商业化进程,最大化发挥其抑老潜力。
得益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的助力研发,如今“Wright”成熟产物不仅在京东&天猫等平台上走热,还借助跨国平台逐渐辐射海外各地,形成百亿市场规模,可见只有努力将制造转变为“智造”,我国才有望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保住强国地位,下一步经济该靠什么拉动?
现如今的中国,在国际上与美正处于一种微妙时期,双方既需要在经济领域互相合作,在部分领域也存在着竞争关系,而考虑到美方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未来受到的限制或许还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的制造业水平能像中国高铁一样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在领域内才能站稳脚跟、有话语权。
万幸的是,我国出口贸易环境相对还是比较乐观的,虽然短期内美订单减少会一定冲击我国制造业发展,造成经济下滑,但不必为此太过担心,毕竟我们也不只与这一家做生意。
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我们具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和几亿户市场主体,如今缺的就是充足时间,相信只要平稳度过这段产业转型阵痛时期,未来我国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你觉得中国制造能顺利克服这次危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