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科技 >

从融资上市到下沉、出海、新能源

条评论

从融资上市到下沉、出海、新能源

近两日人工智能领域热闹非凡。3月15日,ChatGPT母公司OpenAI推出GPT-4。3月16日,百度正式发布文心一言。

伴随新产品出现的是外界对其商业化的探究。据悉,GPT-4目前没有免费版本,每生成1000个字符,价格为0.06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批评OpenAI变成一家“闭源、追求利润最大化公司”的马斯克,曾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退出后,OpenAI从非营利组织转变为“有限盈利”的营利组织,并在2021年宣布解散机器人团队,重点转移至其他更易获得数据的领域。在外界看来,OpenAI放弃机器人团队,可能也有“经济上的原因”,毕竟早前已有多家明星机器人企业因资金问题和商业化不佳走向倒闭。

尽管如此,就像手机、新能源汽车这类新技术带来的十万亿级市场一样,在全球智能化浪潮推动下,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特斯拉、小米、小鹏等车企纷纷瞄向人形机器人,酒企今世缘都新增子公司涉足机器人研发。在资本市场,机器人产业投资动作不断,优必选、海康机器人等公司相继递表,节卡、越疆、遨博“协作机器人三杰”齐聚IPO之路。

热势之下,何时能赚钱是机器人企业必须跨过的“命门”。从找钱找方向、研发生产、销售渠道、人才争夺到商业化落地,每个环节对企业而言都是场硬战。在这个能诞生多家大公司的大行业里,守擂者和进攻者都在各施手段,持续追赶并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资金先搭起走下去的桥梁。

热钱!缺钱!找钱!

中国电子学会将机器人基本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类。协作机器人的市场定位常常被视为是工业机器人的补充应用,除工业外还可以大范围地走入商业应用场景。世界范围内对人形机器人并无标准定义,相比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其绝对优势被认为或体现在人机情感交互和非结构场景的适应能力。

政策与需求共振下,这个有较高技术门槛的重资产行业在近几年迎来资本的关注。

艾瑞咨询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融资事件共计近500起,融资总额近840亿元。2018年处于快速发展期,融资热潮在2019年相对回落后又持续走高,在2021年攀升至228起。截至2022年9月,融资热度处于平稳状态,笔均融资金额达近年最高,约2.6亿元/笔。在获投的254家企业中,以商用服务机器人为主营产品的企业占比超过60%,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企业位居第二。从融资轮次看,A轮相关事件占比逐年递减,C轮及后期融资事件出现上涨势头,行业内部竞争激烈。

不止如此,这期间多家企业冲刺IPO,扎堆上市在服务机器人中的“手术机器人”细分赛道表现尤甚。此前,就有相关投资人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称,“对于VC而言,医疗设备是否突破研发,是这家企业能否持续融资的关键;而B轮以后,机构们会将重点转移到商业化落地上。”

然而,综合一、二级市场数据看,已上市企业公告中的持续亏损、股价一路走低,与拟上市企业的零收入现状,仍暴露出诸多机器人企业光鲜下的商业化困境与资金难题。大规模资本融资与银行信贷给了这些公司加码技术与产业化的外援,造血不足与实际掌握的资金短缺让其不得不补血续命,甚至一些已上市公司开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以目前正二冲港交所的精锋医疗为例,上市前其已完成6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停留在2021年,累计融资金额超20亿元;2021年、2022年前三季收益均为零,期间分别亏损3.49亿元、1.47亿元。截至2022年9月底,精锋医疗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56亿元,比2021年末减少13.5亿元,原因是大部分资金并非用于研发而是购买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于2022年9月底其持有的理财产品达15.82亿元。目前,公司已有一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上市,拟募资用于产品研发生产与商业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