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绘画、AI写作到数字人,AIGC即AI生成内容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现在,它迎来了新的拐点:大模型和开源模式的推动,降低了AIGC的应用门槛,千亿市场的商业想象空间也徐徐展开。巨头纷纷布局大模型,AI的“iPhone时刻”到底会提供哪些机会,边界又是什么?
AI大模型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
连前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现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也在近期的一次活动中,声称自己快“跟不上”大模型狂飙猛进的速度了。“我实在不行了,论文实在是跟不上,代码实在是跟不上。Just too much(太多了)。”
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的ChatGPT在2023年初火爆后,引发了各领域对人工智能社会效应的再认识,也将AIGC(AI Generated Content,生成式AI,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产业发展推上了高潮。
2023年3月14日,GPT-4大语言模型发布。随后,全球科技公司展开了AI大模型的“军备竞赛”。尽管大模型用途已可超出AIGC范畴,但ChatGPT作为生成式AI的代表,也给AIGC带来了深刻改变。
在过去的时间里,无论是AI绘画、数字人还是聊天机器人,AIGC领域已诞生了不少新应用。人类独有并引以为傲的“创造力”部分,正在受到机器的挑战。现在,大模型和开源模式推动了AIGC应用创新速度,也正在改变产业生态。同时,它也带来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将至的讨论,以及版权、隐私权等相关法规方面的争议和挑战。
站在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分界线上,探讨AIGC未来的发展路径,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01、AIGC产业拐点:“AI的iPhone时刻”
“我们正处于AI的iPhone时刻。”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3月21日的GTC大会上,多次强调了这句话。在2023年GTC大会当晚,半导体巨头英伟达推出了专为ChatGPT设计的推理GPU(图形处理器)等多种产品和服务,将2023年以来的AIGC浪潮推到了高点,被外界称为AIGC的“疯狂夜晚”。
在年初和投资者的电话会议上,黄仁勋也曾表示,生成式AI带来了科技的“转折点”。
事实上,AIGC概念早已存在。在互联网的内容生产方式经历了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阶段之后,随着自然语言生成技术NLG和AI模型的成熟,生成式AI走到了爆发的前夜。
AIGC在技术场景上可以划分为文本生成、音频生成、图像生成、视频生成,以及图像、视频、文本间的跨模态生成等。ChatGPT作为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就主要用于文本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