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科技 >

博弈“中特估”

条评论

博弈“中特估”

当下,资本市场有了微妙的变化。

  近日,一个段子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2023年5月,中国银行突然涨停,令资本市场有了遐想:2006年12月中国银行涨停,上证指数次年涨至6124点;2014年11月中国银行涨停,上证指数走牛年涨至涨至5178点……

  种种迹象表明,A股似乎有了牛市的“前兆”。

  那么,银行股的异动到底意味着什么?牛市的脚步是否临近,为何市场意见不一?新老周期交汇,“中特估”还能走多远?

  大象起舞,底层逻辑生变?

  银行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但之前并不受待见。

  毕竟,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因为资金链断裂先后倒下,令外界对欧美金融业的担忧加剧。

  这个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由美国南加州大学、西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4名经济学学者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美共有186家银行在遭遇挤兑时可能出现资不抵债,存在步硅谷银行后尘的可能。

  另外,A股银行板块的业绩并不出彩。

  2023年第一季度,A股42家上市银行合计营业收入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合计净利润为5742.9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招商银行营收与净利润的增速双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的营收与净利润双降。

  浦发银行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

  以上可见,银行板块的想象力并不大。

  此背景下,银行股突然强势起来,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自然备受关注。

  之所以如此,与“中特估”的走俏有莫大的关系。

  所谓“中特估”,即资本市场此前给予央企、国企的估值较低,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需要重塑估值,体现央企、国企的真正价值。

  这意味着,上述企业的底层逻辑变了。

  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大家对‘中特估’比较陌生,对“价值投资”就熟悉多了,两者的起点不一样,但终点是一样的。以银行股为例,大多市净率长期在1倍以下,难道银行赚的是假钱?”

  上述私募人士进一步指出,上市银行历来大方,乐于真金白银分红,42家上市银行2022年度拟合计派发5877.04亿元分红,其中分红规模超百亿元的共有10家,超过A股分红总额的30%。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特估”的上涨是有底气的。

  据Wind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8日,中特估指数累计涨幅为35.63%,跑赢同期上证指数25.7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中国建筑、中国移动、国投电力、华润三九、中国海油盘中均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知名财经大V“基民柠檬”感叹:“三大赛道已经变成新“三傻”了,原来的‘三傻’现在牛气冲天。”

  把握不好节奏,更容易亏钱

  尽管如此,部分投资者对“中特估”并不感冒,郑飞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坐标郑州的投资者郑飞飞,沉浮A股已有十七载,手中没有“中特估”相关的股票,持有的是多只微盘股、新能源股。

  “以前买过银行股,的确是高分红,但本金亏了,后来就不玩了。”郑飞飞完美错过了“中特估”行情,“去年11月就看到这个题材,没想到越炒越火,竟然成为主线行情了,我的股票连陪跑的资格都没有”。

  郑飞飞进一步表示,央企与国企的确应该价值再发现,这也是大势所趋,但要警惕游资在其中翻云覆雨,玩“割韭菜”的把戏,“有一个说法是‘中特估’将带领A股进入牛市,但实际情况却是股市涨出了熊市的感觉”。

  毕竟,初衷良好不代表结果美好,把握不好节奏更容易亏钱。

  对此,知名财经大V“天津股侠”表示:“A股抱团炒一两个热点,强者恒强,其他的不管死活,逼你高位追涨热点,然后热点跳水杀跌,机构获利走人,散户吃套站岗,然后再去找新的热点,周而复始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