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云“独立”出来之后,企业级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一直动作频频。
比如先是启动了钉钉个人版内测,其主要的目标群体是面向个人用户、小团队、高校师生等,并全面接入阿里推出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其次是在2023年钉钉生态大会上,钉钉总裁叶军公布了钉钉全面智能化的最新进展:已有17条产品线、55个场景全面接入大模型,完成智能化再造,同时钉钉面向生态伙伴和客户开放智能化底座AI PaaS,表示将用大模型帮助生态把产品重新做一遍。
图源:钉钉发布会
同时,钉钉商业化的核心进展也被首次公布:截至2023年3月末,钉钉软件付费企业数达10万家,其中,小微企业占比58%,中型企业占比30%,大型企业占比12%;钉钉付费DAU超过2300万。
在此之前,钉钉刚刚脱离了阿里云事业群,开始独立发展,商业化脚步也随之加速。目前,除了软件付费之外,钉钉也在探索更多的商业化路径,比如率先推出了行业内首个大模型落地应用场景的商业化方案,并通过出售大模型调用额度,探索大模型收费的变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拥有6亿个人用户及2.2亿月活跃用户数的钉钉而言,其盈利能力仍然难言乐观。脱离了阿里云的钉钉,究竟能否通过大模型找到一条商业化路径?钉钉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大?
01.仍陷于亏损
2020年9月,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钉钉也被阿里云定位为“中间平台”,即下连云计算基础设施、上连企业关键应用,即“云钉一体”战略。此后,阿里又在2021年年初宣布钉钉的战略定位从过去基于IM的协同办公平台,升级为企业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平台。
作为典型的SaaS产品,钉钉需要大量的资源与资金投入,因而成立至今仍在“赔本赚吆喝”,一直是阿里云为其输血。此外,阿里所有事业部一度免费且无条件的向钉钉提供资源和获客方面的帮助。
钉钉的商业化不得不提上日程。2022年3月,钉钉宣布开启商业化,在免费的标准版的基础上,推出专业版、专属版和专有版三个收费版本,制定了清晰的商业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