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科技 >

腾讯大模型,迟到还是收割

条评论

腾讯大模型,迟到还是收割

腾讯在AI大模型领域保持保守态度,但最终发布的混元大模型具备一定的模型能力。腾讯的策略可能是等待市场明朗后再进入,以保证产品安全性和全面进入ToC场景。

• 腾讯发布的混元大模型在C端应用中具备消除AI幻觉的能力

• 腾讯云推出的腾讯云MaaS平台与百度智能云的千帆平台相似,瞄准大模型市场

• 腾讯的保守策略可能保证了产品的成熟度和安全性,但也可能错过了技术创新的黄金时期

9月7日,腾讯终于在数字生态大会上发布了自研的混元大模型。比百度晚了近半年,比阿里晚了5个月,比华为晚了2个月。

而现在,已在监管部门备案的大模型就超过100个;可以说行业已经从过热期,逐步走向了冷静期。国内和AI相关的公司,几乎都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产品。纵观国内市场,混元大模型几乎像是国内AI大模型的“收官之作”。

腾讯对于AI大模型的态度一直非常保守,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公开表示:腾讯正在埋头研发,不急于早早做完,不想把半成品拿出来展示。

这次披露的混元大模型研发于2022年,研发启动时间在2021年,的确比百度、阿里和华为都要稍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过去半年里,说混元大模型是“半成品”或许也不为过。

但腾讯一直“按兵不动”,真的只是因为“不想把半成品拿出来展示”吗?

还是说,腾讯在AI大模型上的策略,与其他业务一样。希望能等到市场混战的局势明朗一点,再带着自己的优势资源杀入战场,收割胜利果实。

腾讯大模型看C端

回顾国内AI大模型市场全面市场化的基础,可以说是从8月15日和9月1日这两个节点开始完备的。

8月15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9月1日,国内大批生成式AI项目完成监管部门备案,全面向公众开放注册和使用。

在9月1日尚未正式发布的“腾讯混元助手大模型”,就已经可以在监管部门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中查到备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