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大浪潮之下,隐藏在背后的国产汽车芯片公司正在加速冒头。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产芯片实现规模化量产装车, 比如地平线的产品已在理想汽车的多款车型上搭载,黑芝麻智能今年也拿下了一汽红旗的项目定点,上汽、奇瑞、长安等车企的部分车型也能看到芯驰科技的芯片身影。
与此同时,国产芯片与国外芯片也迎来了一次正面相对。
国产芯片迎来淘金机遇
数据显示,中国 2022 年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售达 700 万辆、同比增长 45.6%,市场占比提升至 34.9%。今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42.4%,较去年同期增加接近 10 个百分点。
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不断提升和显性化价值持续增强,其对芯片等硬件产品不断催生了新的需求。
一方面,算法、模型在持续演进和变得多样化,从最初的 CNN 模型到 Transformer、BEV 等大模型,从分模块式的处理变成端到端的处理,对芯片的处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厂商需要更强处理能力的芯片。
另一方面,智能驾驶的体验在接下来几年还将迎来质的提升,高速 NOA、城区 NOA 的逐步实现让处理场景会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解决的长尾问题也在增加,同样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能力需求。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催生的芯片市场需求正在不断释放,从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来看,中国市场既是汽车的重镇之地,也是汽车芯片的角斗场。
在第六届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演讲中指出,“从战略意义来讲,发展智能汽车是带动多个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需要,也就是说,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汽车本身。一旦全面智能化,实际带动车端新增的产值,到 2030 年会达到 2.8 万亿。”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工作组数据显示,按每年新增车辆 1800 万辆计算,自动驾驶芯片的市场规模新增在 3600 万片左右。
对国内厂商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庞大的芯片需求背后也蕴含着潜在的风险。“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既让我们看到了发展智能汽车芯片产业成长的希望,又让我们感觉到这个领域如果汽车智能化到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很可能会成为产业链最大的短板、供应链最大的风险。